春晚直播后的冯小刚成了“莫言”,躲开媒体一言不发离开现场,他执掌的这个马年春晚远不及他的贺岁电影所达到的喜剧效果。不仅如此,往年的春晚多少还流传出一些津津乐道的金句和段子,今年春晚的金句和段子全在冯小刚身上,诸如“我解决了部分春晚的问题,部分春晚的问题把我给解决了”、“我再也不导演春晚了”、“我对春晚的改变远不及春晚对我的改变”等等,这些雷语多少带着点“冯氏喜剧”特有的幽默和思辨,一如他所拍摄的那些贺岁电影台词所透出的狡黠和无奈。
有人说,之所以请冯小刚来执导春晚,除了寄希望于这个靠娱乐大众起家的“市民导演”让积习多年的央视春晚在体制上来一次大力度的刷新外,还希望他能拔掉长期盘踞春晚舞台的“关系户”和“钉子户”,毕竟他是个圈外人,得罪谁也不会影响他的饭碗。但撼山易撼春晚难,单凭冯小刚这个肉身,能用什么武器拔掉春晚舞台最牛“关系户”和“钉子户”呢?毕竟春晚不是冯小刚一个人能决定的,它现在的模样,也不是谁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创作者、领导层和全国观众多年来共同造就的,当然也包括那些“关系户”、“钉子户”以及站在他们身后的人。面对春晚多年积习的体制弊端和陋习,冯小刚不是超人,他不具备钢铁侠般的“动力装甲”,因此,他也无力回天。
春晚的无奈就在这,它是一个小舞台更像是一个大单位、大社会,小到语言类节目总监、音乐总监、舞蹈总监,大到执行导演、副导演、总导演,每个实权人士各自盘踞一方,人人身后都有一个小方阵,再加之从外面空降来的、加塞来的、递条儿来的“关系户”一填充,春晚这顿“满汉全席”五味杂陈也在意料中,最终的结果也许恰恰是将最优秀的人才、最具独特个性的节目迫挤出局,平庸的反而成了大多数。
从马年春晚呈现的总体面貌来看,冯小刚对春晚的影响并不大,并没有使之焕然一新,春晚依旧是那个味儿——春晚的味儿。请来冯小刚“掌勺”与其说让他操刀春晚,倒不如说让他作为噱头“扮靓”春晚。从去年7月伊始,围绕“冯氏春晚”的话题便成为春晚最有力的宣传武器被各大媒体跟进和传播,观众也寄希望于冯小刚能力挽狂澜破除窠臼,使春晚产生历史性的变革。但冯小刚终究是一个圈外人,春晚可供他发挥的余地并不大。作为一个承载亿万观众期待的晚会总导演,在临近春晚前夕他还忙里偷闲为他的影片《私人定制》做宣传,还有工夫在网络上与影评人展开“骂战”,可见他在春晚剧组并非忙得分身无术,他的名头效应远远大于他在春晚的实干。有人说,冯小刚介入春晚,虽然拔掉了几个“钉子户”却安插了自己的“关系户”,其中最大的受益人是他的哥们张国立以及他的华谊兄弟团队。据此,冯小刚除了在马年春晚够了一把哥们义气外并没有发挥出他“贺岁喜剧之父”的特长。
谁塑造了春晚,春晚又改造了谁?这越来越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经过30多年的演变,春晚已成为一个高压下的模块,谁进去都被塑造了出来,它已难逃被体制“格式化”的宿命。前几年,春晚舞台流传出一个有意思的称谓叫“春晚人”,指的是那些在春晚舞台上久经沙场的老演员,有的曾经十几年“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为春晚舞台上的“定海神针”。这些人都是被春晚舞台塑造好的“角儿”,他们的一切言谈举止、行为模式、表演风格都被春晚“招安”,可以“开袋即食”,省得再雕琢,这种“春晚人”就像男人、女人一样,已经被类型化为一个人种了,代表着历来春晚团队的价值取向,然后一年一年克隆和演变下去。春晚恰似一个巨大的整容机构,来的人都要被模版改造。论你冯小刚再有本事也要适应春晚的“游戏规则”和“丛林法则”,过不了“虎口拔牙”这一关,就很难指望春晚有什么起色。
在冯小刚玩完春晚这一票,沉默着黯然离开直播现场后,他的副手、“冯氏春晚”的执行总导演、央视旗下的吕逸涛将继续扛鼎接任元宵晚会总导演,一切照旧,恢复往日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