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人节成都上演荒诞一幕。女儿想把父亲的户口从老家迁到成都办理社保;由于父母二人并未达到老人投靠子女入户的条件,女儿作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与自己的亲生父亲登记结婚!当然这一“真实的谎言”最终并不能让父亲获得户口,法院也判决婚姻无效。这一出看来也只有“来自星星的你”能想得出。
我国相关法规规定直系血亲不能通婚,这对父女的婚姻自始至终都是无效的。只是因为这位女儿太有想象力,当地民政部门也被钻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漏洞。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为了社保或者购房,假离婚变得越来越常见,甚至有攻略说,夫妻离婚通过与对方父母结婚便可以成功买房还能免除一大笔过户税费。整个过程需要结婚离婚六次就可以达成。
这个笑话虽然冷,但从各方报道看,也有勇于尝试者。譬如本报5月便报道,宁波有一拆迁户,先是公公与婆婆离婚,儿子与儿媳离婚,几天后,公公又娶了儿媳。这一系列荒唐举动,为的就是把儿媳与孙女的户口迁入本村,多分得上百万的拆迁款。成都这位女儿之所以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只是因为她更加离奇,与自己的父亲通婚,不过从结果看,他们都是为了骗取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骗拆迁款,一个骗社保。
毋庸讳言,这一系列假结婚案例因为各地的拆迁、限购和限贷,有蔓延的趋势,日益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如人民日报日前的一篇评论所问,在非常时刻展现“道德高地”的中国,如何在平常日子里填平“道德洼地”?这样的“破窗效应”负能量是否会四处传播?这种“恶的蔓延”是否会侵蚀社会运行的基础,带来普遍的伤害?这一经济利益中迷失的家庭伦理的确让人深思。
假结婚背后的真问题不仅是个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对于一些假结假离案件,的确遭遇取证难等等一系列问题,单单依靠法律难以根治。甚至有专家和媒体将之戏称为“政策性离(结)婚”。 说白了其实就是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不珍惜自己的姻缘不说,还令政策的效力和法律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这个剧情是情人节最不应该上演的故事。假结婚的故事让我想起李安的名片《喜宴》,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最终结局,不该在一起的人或“真凑合”或“假结婚”,喜宴之下充满着一股透心凉。事实上,悲剧更在于鲁迅的那句断语——瞒和骗。鲁迅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