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乡愁之变折射了什么

喻 明

2014年02月11日15:21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乡愁之变折射了什么

  元宵节都快到了,不少人告别家乡的父母家人,踏上返城工作之路。每年春节,都是一次“乡愁”的汇聚和沉淀,伴随年味淡去,这份乡愁也将被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冲淡,如此周而复始。

  “乡愁”是什么?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寄托于家乡的山水草木,连结着儿时的乡音乡情。而最浓的乡愁,还是那份深重的亲情。

  在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的视角中,“乡愁”在不断演变。手机、视频、微信时代,使得“天涯若比邻”,亲人之间不必忍受见不着、听不见、徒思念的愁苦;但“若比邻”毕竟只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天涯”仍是那个“天涯”。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许许多多家庭的形态发生变化——城里的小白领和远方的父母,进城务工的夫妻和留守农村的子女老人,分离成为常态,相聚变得珍稀,城镇化带来发展的欢欣,也留下乡愁的牵绊。

  粗放式发展的城镇化、一些城市的大拆大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和生态,也忽略了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和文化润泽。当家乡的绿水青瓦不在,当“赶农民上楼”引发诸多无奈与不满,乡愁也开始变得荒芜。正因此,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一些精彩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空间上的阻隔带来了乡愁,而待团圆的节日到来,那些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人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围炉夜话过后,又有另一种“乡愁”产生。这份乡愁,来自城里人与乡里人、儿辈与父辈之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碰撞,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手机终端流传着一个段子,“过年了,各路白领回到聊城、长治、驻马店,名字也从薇薇安、辛迪、玛格丽特叫回了二丫、三妮、招娣……”经过城市化的浸润,“二丫”已经习惯用“薇薇安”的视角来审视世情。面对长辈“逼婚”、“逼生子”、“逼生二胎”,聆听乡亲问买房、问收入,问这问那,传统乡俗与观念让“二丫”们尴尬又无奈,甚至心生逃离之念。今年春节,网上此类吐槽尤甚。

  乡愁,如何安放?又该如何演进?这是个厚重话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保留中国田园的风貌,守护好青山绿水,就是对乡愁的保护。城镇化应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城镇和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所以要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的结构痼疾,让更多目光关注乡村建设,更多资源向乡村投入,让城镇和乡村在物质与精神文化层面得以共同发展。由此,才能逐渐消弭阻隔,才能融化乡愁。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