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把“好”的标准拉低对谁都没好处

2014年02月11日09:4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把“好”的标准拉低对谁都没好处

郑州一个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有人认为,如此稀缺的低廉药价代表着业界良心。(2月10日《大河报》)

4分钱处方不算神奇,先前还有过一分钱处方的报道和讨论。按照这样的趋势,未来还可能会有免费处方的出现。某位病人就医,医生说不需要开药,回家喝水休息即可,如果第二天病人痊愈,医生会不会因此被戴上“妙手神医”和业界良心这样的高帽?

乐于看到医生被肯定的报道,但很不习惯看到这种混淆是非、把“好”的标准刻意拉低的做法。

首先,医生只是正常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无明显诊断用药问题。在社区医疗,这样的行为是普通和普遍的,不少医者都在坚持这样做。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还是应该坚持这样的判断,这只是“正常”的层面,达不到“好”的标准。从事实角度来说,多数感冒、消化不良、皮肤过敏都是自愈性疾病。病好了,主要起作用的还是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媒体把主要功劳归结为医生的药力和水平,是表错了情。

把“好”的标准拉低,是因为目睹了太多“坏”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的坏印象。因为一些医生在借过度医疗敛财,开大处方大检查,媒体对此轰炸式和集中式的报道,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整个制度人心都坏了,所以才对这样的小处方充满了渴求,养成了一种“动则最美”的思维,喜欢主观地把好的标准不断拉低。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开大处方的医生、不收贿赂的官员、不说谎话的媒体人,本来应该是一种社会底线,等于道德的60分。但在被感情绑架的某些人眼里,他们却成为了“好”的标准,道德100分。在主观上因为不能客观理性,丈量事物长短的标准混乱,底线方因此下移,导致社会是非黑白分辨不清。

如果医生只是做好了自己工作的分内事,就人为拔高成大爱,美誉过度过满,本身也不利于医者的进步。一些医生即使不开大处方,但长年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医疗质量没有做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多少附加值,对更有作为者而言还意味着另一种不公平。所以,过满的溢词,无论对医生还是对病人而言,都不是好事。

医生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诊断鉴别治疗疾病,如果不就医,怎么知道红疹是皮肤过敏还是其他疾病引起?唯有不把标准混淆,才能把注意力聚焦在对的地方、对的话题,得到更好的结果。

吴帅(广东 医生)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