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必须高扬道德的大旗,坚守道德的高地,这是文学本身的要求所规定的。这一点是经过文学创作的实践检验过了的。
我们所熟知的陕西作家路遥和陈忠实,他们就是在中国文化的内在意蕴和美好道德的熏染下,才创作出了颇受专家称道,也受到一般读者欢迎的作品。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其底色就是中国传统道德,假如抽取了这一层底色,这两篇优秀的作品是无法立足的;同样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如此,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朱先生、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作者依据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塑造出来的人物。有了对于美好道德的追寻,才能塑造出更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才能在作品中“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点上,中外作家在创作中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即是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康德也谈到: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些论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真善美的解释是一样的。可以这么说,没有道德的文学,是会使文学最终堕落的文学,没有道德的作家,是会使自己的才情最终枯竭的作家。
但是,近年来,文学创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非道德的创作却越来越多,很多作品以丑为美,以非为是,以假为真,将情色视为爱情,将糟粕视为精华,将戏谑英雄视为时髦,把颠倒事实黑白、杜撰历史看做创新,等等。这些作品在道德判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出现了错误,致使有些作家的信仰出现危机,精神渐趋失衡萎靡,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不再纯净,在道德、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都严重退化,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的面目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这样的作品被读者读了,也会产生不好甚至恶劣的影响,使他们对于美好道德的判断出现偏差,会使读者模糊了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最终导致文学歌颂光明、暴露黑暗、鞭挞丑类的功能慢慢丧失,这不能不使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