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法制晚报》发布了题为《7成网友建议高铁退差价》的报道。主要内容是针对高铁遇雨雪天气降速是否应降价发起微博投票,截至2月7上午10点30分,共有55人参与投票,超7成网友认为花高价坐高铁没享受到相应的高速度,铁路部门应该给予乘客补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6.18亿网民仅仅有55人参加投票,占网民的比例微不足道。这“7成网友”的提法挺吓人,初看还以为是代表6亿多人的想法呢!而春运期间的客流量预计是36亿人次,这“7成网友”能不能代表全体坐火车旅客人的观点有待于商榷。如此不科学的样本媒体竟如此夸张报道出来,这是违背事实的人为炒作啊。
作为雨雪极端天气中的旅客出行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安全到达目的地。遇有雨雪天气高铁降速了,但确保旅客到达目的地的本质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票价下,旅客只是在旅途中经历的时间更长。
是不是降速就必须降价呢?单一的就事论事和对一个事件进行通盘考虑得出的答案肯定不一样。降速就降价无疑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但要是考虑特殊的雨雪天气等自然因素,相信大多数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更在乎的应该是能不能够到达目的地,很多人能够理解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特别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其他交通方式都不能保证旅客出行的时候,能够确保旅客安全出行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确保安全更为重要。
人们都知道铁路在恶劣条件中运行安全风险会更高,降速首先是保证安全,把确保旅客安全放到第一位降速运行是人性化的考虑。降速运行不是停运,是依然能够保证旅客出行,让旅客实现平安到达想要去的地方,去办成自己想要办的事,如果高铁停运了,人们出行的路无疑是在添堵。
一个船夫送人渡河,顺风顺水的时候船夫肯定省时省力,要是逆风再赶上有浪,肯定要耗时费力。坐船的人在这两个行程中哪个应该花的船费更高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人会因为逆水行舟在风浪中的船速过慢要求船费更便宜一些。一辆汽车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运行和在优越的条件下运行损耗不一样,火车也是同样的道理,火车在恶劣的条件下运行成本肯定更高,这样的道理其实谁都明白。
确保雨雪天气铁路的安全畅通,铁路承担的责任更大,运行的成本更高,铁路职工付出的更多,他们为了确保列车畅通,必须坚守在风雪的岗位上,这对他们来说工作条件更恶劣,工作难度更大。在阳光明媚的自然条件下坚守一班的岗位和在雨雪天气中坚守一班的岗位他们的待遇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谁愿意“自讨苦吃”呢?
因此,雨雪天气中高铁降速必须降价或给予乘客补偿的说法,实在是有点不考虑国情和实情,或者说是在矫情,这不应当成为一个媒体争议的话题。大家也都应该平心静气地想想:雨雪中的降速高铁为谁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