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海洋局和安徽省先后发声,提出“一把手”将不再直接分管人财物。反腐学者认为,这一做法正日益成为趋势。(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有报道说,在领导干部腐败案中,党政“一把手”案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把手”腐败高发的根源是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而将权力分散,使高度集中于“一把手”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解,滥用权力的空间则会相对降低。
然而,是不是“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了,分解到副职那里的权力,就能受到有效制约和防止权力腐败,问题未必那么简单。事实上,“一把手”直接分管的范围从来就是有限的,但这从不意味着“一把手”决定不了“不直接分管”的事情。拿工程项目来说,一般都由副职分管,但“一把手”在工程项目上出事的并不少,说明什么?分管职能还是大不过“一把手”的权力,“一把手”既有通过副职体现自己意志的可能,也有直接要求副职如何做的权力。近年流行一个词叫“打招呼”,给招投标打招呼,给法院打招呼……正因不直接管,才“打招呼”,“打招呼”在官场上不但流行,而且重量级人物的“招呼”都好使,不听上级“招呼”的后果会很严重。
将“一把手”的人财物权力分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监督“一把手”权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把手”与分管领导之间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还只是权力稀释,原先“一把手”独享的决策权以及所具有的寻租功能变成了大家分享,恐怕就不好说。
“一把手”监督副职或分管领导,而不是直接行使具体权力,这种设计是科学的,但只有这显然不够;而只有“一把手”也处于有效监督之下,不但没有了随意滥用人财物的权力,也不能随意滥用监督权力比如“打招呼”,不能与副职合谋,而只能老实本分地依法监督,才能达到“权力关进笼子”的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能够跳出或超脱“内部人”的机制,就如上市公司的外部董事或叫独立董事。上级派驻纪检,是个好办法,但来自外部的社会监督——即横向监督、异体监督,也不可或缺。
在外部监督机制不能很快引入的情况下,对“一把手”的分权机制还应作必要的技术设计,一是权责对称,失职要严厉问责,那么副职因为责任加身,就未必屈从于“一把手”的“招呼”;二是允许意见分歧,而不必事事都追求“高度一致”,有时领导班子太“团结”而不允许分歧,监督的问题就不好办,多较真,吵一吵,天塌不下来,反而利于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