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7年、“用便宜药治大病”的“良心医生”胡佩兰辞世,数百人自发为她送行。
胡佩兰传递的价值取向是:让民众能够少花钱、看好病。这样简单而笃定的信念能够在殊为不易的坚持中延续,令人敬佩,值得赞叹。
胡佩兰的事迹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折射了公众对净化医疗环境的期盼。近年来,医务行业不乏尽责的医务工作者,维护着医生职业的圣洁。但也有少数医务工作者出现了价值错位,开“大处方”、做“过度诊疗”、收“红包”,加剧了患者对医疗质量的猜疑。
医者仁心,仁者爱人。没有一颗关爱众生的大爱之心、悲天悯人的职业良心,就可能把医疗服务等同于一般商业活动,千方百计从患者身上攫取收入、奖金。“大处方”“过度诊疗”“红包”等现象,反映的不只是一些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有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问题。
消除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离不开胡佩兰们的点滴坚守,更需要广大医生集体行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实际,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很难迅速消除。医务工作者应对患者多一些感同身受的体谅、少一些“钱到病除”心态;多一些责任情怀、少一些敷衍塞责。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实际上,与胡佩兰一样,始终有医务工作者在用行动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词,向医疗服务不正之风说“不”。比如在北京,华益慰从医数十年坚持“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在武汉,王争艳始终坚持用“小处方”治病。
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从监管层面明确了整治要求。多管齐下,纠正不正之风才能形成更大合力、收到更多实效。
摘编新华社1月26日电文/梁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