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文保”变“会所”,整治歪风须更“给力”!

刘刚

2014年01月23日15:0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北京、杭州、山西等地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内的高档会馆,由于把公共资源“私人化”,引发群众强烈不满,正相继被关停。记者日前调查发现,由于产权复杂、投入不足、监管不力,“文保”变“会所”现象,在市、县、区级文物中尤为严重。(京华网 1月23日)

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帽儿巷27号的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晋绥铁路银行旧址”,是民国时期山西的重要银行。去年6月,摇身一变为“惠公馆”,成了集“吃、喝、玩”于一体的娱乐会馆,成为当地群众的热议话题,因曝光被政府叫停,现正在等待清算整改。而另一家太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公馆”,号称是太原市最高端的“私家菜馆”,却仍在正常营业,酒店内的菜品、酒品更是奢华至极。

自中央下发整治会所歪风的《通知》以来,各地均积极贯彻执行,效果也比较显著,确实狠刹了“会所中的歪风”。那么,山西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为何还敢顶风经营,置国家禁令于不顾呢?这些单位又是如何实现变身的呢?据调查,此类文物保护单位大都为市、县、区级的低等级文物,且存在文物权属复杂、保护经费少、长期保护不力或挪作他用的情况。可以说,这些文保单位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

“文保单位”变“私人会所”,这样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加以制止,势必会严重影响党风政风,带坏社会风气,更会滋生一系列腐败问题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而受损。所以,必须杜绝“文保单位”成“私人会所”这类现象,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那么,该如何整治这种“歪风邪气”呢?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制度更“给力”,相关部门必须划清权责,完善文物认领制度,增强文物保护的经费保障,让文物保护单位回归其“本意”。另一方面,还需监管“给力”,监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对文保单位的有效监管,切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还需要惩处更“给力”,相关执法部门在惩处“会所歪风”时,务必要执法必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发现一家,惩治一家,以强化“警示”作用,让“私人会所”无法“生存”,无处遁形。

时下,“会所中的歪风”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不排除一些经营单位依然对国家的严令置若罔闻,通过“变形”、“耍花招”来规避法律法规。因此,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洁身自好,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从政理念,不给“私人会所”留“空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央反腐工作的深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势必会更加“给力”。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