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官方背景”别成非法集资的幌子

逄自立

2014年01月21日08:39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官方背景”别成非法集资的幌子

以“官方背景”示人,在“借”官方信誉保证和无风险暗示下,从来相信政府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放松警惕,落入了圈套。

辽宁省西丰县一家成立仅4年多的私人博物馆,打着“研究、考古、鉴定”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诈骗活动。近日案件告破,截至目前,登记涉案人员466人,涉案金额10844.945万元。

尽管5名嫌犯已经被抓,尽管当地政府表示受害人中特别困难的群众可以领取一定补助。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多数集资人的血汗钱将化为乌有。这样人财两空的悲剧,这些年在各地频繁上演,不仅给当地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平头百姓,更是灭顶之灾。

细看这些非法集资活动,本身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许以高额回报,然后再把募集来的钱拿去投资套利或是挪作他用,只要积累一定信誉,便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模式各地皆然,并无本质不同。

可问题就在于,如何积累信誉?老百姓对自己的血汗钱从来看得很紧,断不会随意交给陌生人,而之所以屡次陷入这种圈套,无外乎是受到了某种“正向激励”和所谓的“安全保障”。

在西丰非法集资案中,当事人一家不是人大代表就是当地干部,每有领导前来视察,私人博物馆也是必到之地。以如此“官方背景”示人,无异于昭告天下:“我这是领导都认可的合法买卖,您就放心来吧。”于是,在“借”官方信誉保证和无风险暗示下,从来相信政府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放松警惕,落入了圈套。

这提醒我们,在查处案件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些来“捧场”或者无意被当成“幌子”的领导干部,到底有无参与非法集资的非法活动。通过公安、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合力,让政府工作人员远离非公务行为特别是经济金融行为。只要斩断了非法集资的“官脉”,这类活动其实就已经是半死状态。

而对于广大受害群众来说,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就算是有所谓“官方背景”加持,也不等于钱进了保险柜。有地方统计,在非法集资案件,被害人多为老年人。

这警示我们,在高额回报面前,一定要保持些定力,不要看见别人“赚钱”就跟着一哄而上。理财是一门综合学问,自己如果没研究清楚,那么就不要轻易参与其中。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小心驶得万年船,细水长流才安全,想一口吃成胖子,往往就已经着了别人的道儿了。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