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某档电视节目中,有一名选手震惊了很多人。他曾被诊断为智力有缺陷,曾被认为是“傻子”,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计算能力。类似的著名例子之一,是“雨人”的原型,金·皮克。皮克患有自闭症,缺乏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然而,他拥有超强的记忆,真正能做到“过目不忘”,一般的智力测验恐怕并不能真实反映他的大脑潜力。
这些例子,被称为“生命的奇迹”。同时,消除歧视,也成为很多人的呼吁。“不要嘲笑‘傻子’,也许他(她)就是下一个天才”,类似的话语,不止一次出现。
但是,这样的表述,漏了一层必不可少的意思:即便他(她)不是天才,也不该遭到嘲笑。否则,就是从一个思维定式陷入了另一个思维定式,从认定先天缺憾者不如人,到过度关注他们身上的“天才”可能性。
消除歧视,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理应得到人格上的尊重,不因他(她)与生俱来的任何特点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不是因为他(她)可能是个“天才”。先天有所缺憾的人,有可能具备独特的天赋,也可能不具备,或至少未被发现。后两种情况,恐怕更普遍。就像有一种观点认为,自闭症患者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以期待发现“天才”的态度看待他们,即便不是出于恶意,但这样的猎奇目光,仍然不是平等对待,仍然会带来伤害。所有的保障和帮助,都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由此看来,在打破一种思维定式或改变一种行为方式时,很可能陷入另一个思维的陷阱呢。比如,有报道说,在短短13天内,郑州有4名环卫工人被撞身亡,因此呼吁,开车人不要往车窗外乱丢垃圾。乱扔垃圾确实是最初的起因。然而,要保护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增加机动车道上的机械化清扫、提升安全保障措施、严查事故发生时各方的法律责任,难道不是比期望全体司机不扔垃圾更加务实的做法吗?有时候,试图消除一个问题的起因,并不是解决它的有效路径。当然,无论如何,乱扔垃圾都是不对的。
思维定式难打破,思维陷阱处处有。以上文字,想来也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