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有感而发:城镇化也需转型升级

马宏伟

2014年01月19日02: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不仅带动了投资,而且通过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拉动了消费,特别是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市场繁荣,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又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经济发展表现为产业发展、企业集聚,带来人口集中、要素集中、交易集中,城镇因而兴起和扩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互动关系,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更为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化已成为发展和现代化的代名词,成为城里人就意味着过上了现代生活。正因为如此,城镇化中的问题必然反映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会体现到城镇化中。从我国实际来看,最为突出的一个共性表现就是粗放:城镇化粗放,经济发展粗放;城镇化“摊大饼”,经济发展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城镇化靠圈地盖楼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面临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因此,经济发展需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也需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高质量。

  从供给推动转为更加重视需求拉动。我国过去长期处于物质短缺时期、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曾是经济生活的常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商品极大丰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如果跳不出供给决定需求的发展惯性,结果就是产品积压、产能过剩。这表现在城镇化上,就是不问经济社会需求,盲目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开发区、新城区,结果缺少人气和产业支撑,有的甚至成了空城、“鬼城”。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是最有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城镇化只有着眼于满足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才能推动而不是延宕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政府主导转为更加重视市场作用。市场的竞争择优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特别是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大部分产品市场饱和,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发生失误的风险大大提高,甚至已超过其快速动员资源所可能带来的收益。这时,政府的作用就应转变为当好路灯、红绿灯、警察,也就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正常竞争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而不能当驾驶员直接参与竞争,也不能当警车给特定市场主体开道。这就是要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领域和资源使用主体。这样,才能为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从模仿复制转为更加重视特色创新。各地政府主导建设和发展,受视野、思维等的局限,往往会出现盲目跟风、一哄而起的局面。这是造成产业和城镇发展同质化、同构化,缺乏特色和创新的重要原因。别人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竞相造第一高楼、建国际化大都市,简单模仿复制,只能是上什么项目什么项目过剩,只能是千城一面过度竞争,谁也发展不好。特色就是竞争力,创新就是驱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靠特色取胜、靠创新驱动的阶段。城镇只有立足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环境,才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只有激发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
(责编:袁勃、王倩)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