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同呼吸就得共奋斗(生态论苑)

孙秀艳

2014年01月18日02: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研究灰霾来源占比,本是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有人研究占比,却是想撇清自己跟灰霾的干系,潜台词就是“减排,别动我的奶酪”

  不久前,一份关于灰霾污染贡献率的分析报告闹出了不小动静。报告中一句“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PM2.5颗粒物的贡献率共为4%”的表述,引来网络上不少人的力挺,将其称为“限车治霾是瞎扯”的有力证据。之后多方人士站出来表达对此报告的反对意见,有关部门也出面澄清,认为这个数字很不科学,但由此引发的口水战到现在都还没平息。

  无独有偶,去年底,中国联合钢铁网上一篇《钢铁没有原罪 还请刀下留人》的文章获得不少转发,文中提到“大量研究都证明:北京的PM2.5大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涂料等溶剂使用及其它。”把这些百分比加一起,就得出了“事实”——钢铁行业没给灰霾做贡献。

  污染源解析这样一个专业的领域研究能赚到这么多眼球,有点让人出乎意料。这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与公众对大气污染的关切,但对贡献率的“斤斤计较”,如果不加辨析,容易形成误导。

  当下,灰霾困扰生产生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驱散灰霾重现蓝天,减排是硬道理。要做到科学减排,就要分析清楚来源,从高排放行业、领域入手,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减排效益。研究占比,是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但也有人研究占比,是想摆脱自己跟灰霾的干系。对贡献率“斤斤计较”,实际上就是希望以数字来佐证减排这件事跟我没多大关系:有机动车污染占比4%的数据,马上有人站出来说,这就表明我们不需要限车;举出灰霾来源都是别人的例证,就是要说明限制钢铁行业发展没有道理。“减排,别动我的奶酪”成了共同的潜台词。

  地域不同,灰霾成因也不尽相同,目前的研究成果虽然还没有系统定论,但灰霾的来源无外乎几个方面:燃煤、工业、机动车和扬尘。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哪个方面,绝对排放量都非常大,即使没有详细的源解析,减哪个源也都没有错。因此,不断纠缠来源这个多一点那个少一点,实在没有必要。

  频次越来越高的灰霾已经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很大影响。灰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环境不友好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说,想要蓝天,需要每一个人的改变,在社会共同利益面前,必须牺牲一些小利益。如果都从一己利益出发,一面抱怨灰霾的危害,一面忙着撇清自己的责任,不想触动自己拥有的“奶酪”,灰霾防治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顺畅呼吸也不可能实现。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同呼吸,就得共奋斗,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是个基础。对行业来说,要服从产业结构调整大局,该淘汰的淘汰,该关停的关停;对企业来说,要不断提升污染物治理水平,尽最大能力做到少排放;对公众来说,要践行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多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空气污染治理需要组合拳,缺了哪一环,都会阻碍延滞空气改善目标的实现。因此,齐心协力,共同治霾,才会唤回我们头上的一片蓝天。

分享到:
(责编:袁勃、崔东)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