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昨日报道说,去年一年,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再到多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具体“禁令”,几乎涵盖了处级以上公务员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一些分属各系统不同级别的官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为官不易”,在失去隐性收入后,一些人甚至考虑离职转型。
“得了便宜卖乖”的事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但现实中“不占便宜就娇嗔”的人更有不少。这条消息读来更多让人觉得是别有居心的撒娇卖乖,因此切不可被此蒙蔽而大意。
不错,按照1月1日《法治周末》报道的说法: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实际上类似的禁令往年也有,但往往禁而不止。2013年却是动了真格:规定细致,且对违纪行为一直采取高压态势,不仅查处了两万余名顶风犯案的干部,甚至还点名道姓公开通报处理有关典型。”也就是说,“禁令年”和历年的情况相比,从细则规定到高压实施,都是相对更严而已。
规定细一点、要求严一点,一些官员便口口声声说“受不了”,大呼“公务员不好当”。而实际情况是如何呢?接受采访时,更多接受采访的官员谈到的还是,在“高压”之下从购物卡到好烟好酒,从中秋月饼到请吃请喝,别人送的少了,自己也不敢要了。按照这样的惯性思维和官场风气:灰色收入多到不用花费自己的工资才算“正常”,逢年过节好烟好酒多到分给亲戚朋友才算“常态”……一旦没有了这些便“累觉不爱”,甚至有公务员想到了离职,这是何等的矫情与自负。
归根结底,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心存“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己“一日为官”就觉得应该高人一等,工资和白领相比已经不高就该“基本不动”,自己手握权力就该“为我所用”、别人就该“请吃送喝”……特权意识之下,任何监督制约权力的举措都会遭遇反弹——这是应激反应。如果只有地位不对等的高高在上,没有所有人权利对等的相对比较,从撒娇卖乖到百般自辩,在话语权同样并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此这般或许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