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抱怨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缺少原创性,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几乎曾经火过和依然火着的节目似乎都是买的海外版权,但其实也不尽然,春晚就是我们的原创嘛。
像中国一样,全国人民共看一台晚会,不知道全世界是否还能找出第二个国家来。这也正是春晚越来越不能承受之重——全国人民的口味显然不一样,但春晚这么多年的定位和出发点还是没有变,就是要让全国人民都满意,而且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不仅要做到有艺术性、娱乐性,而且还要有教化功能、社会功能;不仅要把观众逗乐,而且还要感动人的心灵。老实讲,这任务不只是艰巨,也几乎算得上是“恐怖”了。
春晚为什么越来越难办?窃以为,不是我们的艺术家水平下降了,也不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而是我们早已和那个娱乐方式单一的时代告别。当人们轻松地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听到自己心仪的音乐,看到自己想看的视频,人们又何必非要等到除夕夜去“突击”欣赏呢?春晚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萧条都不是偶然,它是不同时代留下的不同印记。
春晚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但春晚为什么还这么让人闹心?我想不出别的理由,或许它只是一种习惯而已。除夕夜,不想看春晚,不是什么羞耻的事,但你不看,你家里的人或许会看。除夕夜不瞅一眼春晚,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这个年似乎就过得不完整,因此大多数家庭,即使只拿春晚当个背景音,也要把电视开着。看春晚,没有人强迫,但却慢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集体无意识。只要中央电视台接着办,这种习惯大概就会持续下去。事实上,也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中央电视台会停办春晚,可能也没有人敢下这个“杀手”。理由很简单也很堂皇很神圣,“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时间的力量很强大,它让春晚洗尽铅华,辉煌不再;习惯的力量同样很强大,它让春晚依然被人惦记,依然可以轻松地成为媒体娱乐版的头条。
春晚既然要办下去,而且想要叫座又叫好,唯一的出路只有创新,这也大概是2014春晚要请冯小刚担任总导演的原因。但冯小刚到底能创多少新,他的权限有多大,他拍电影的那些招数在春晚是否管用,都是很大的变数。聘请“外人”担任春晚总导演和主持人,的确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央视“开门办春晚”的决心,但如果春晚的定位不变,功能不变,春晚的创新估计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而已。冯小刚不是春晚的救世主,谁都不是。
冯小刚曾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说,“有人骂春晚不是新闻,有人夸春晚才是新闻。当春晚总导演,不仅难,而且还很凶险。”他看来很有自知之明。明知前路凶险却知难而上,冯小刚勇气可嘉。但对2014年的春晚,我们普通观众还是要多一点平常心,而少一些过分的期待。好看就瞅几眼,不好看也犯不着义愤填膺。千万不要让春晚坏了大家过节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