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金海观潮:珍惜“挤”出的钱

吴秋余

2014年01月13日05: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随意发放的财政补贴,在浪费了公共资源的同时,也是对市场之手的行政干预,不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岁末,一批上市公司集中披露了年末获得财政专项补贴的情况,部分公司因为收到巨额财政专项补贴资金,股价出现连续上涨,给股民带来了意外惊喜和收获。

  然而,仔细分析这些专项资金的补贴对象,却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收到财政补贴近百亿元,环比增长近50%,但很多“补血”的上市公司却处于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化工等行业,有的公司甚至连年靠补贴延缓退市来“续命”。作为年度补贴金额最大的企业之一,南化股份2013年底收到经营性财政补贴2.9亿元,不仅完全弥补了公司约1.96亿元的亏损,也因此使公司免于面临退市危险,此前几年,南化股份连续两年发生亏损,2010年得到财政补贴款高达3.3亿元。

  一些财政补贴资金逆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而动,补贴给了原本就该为市场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的落后产业和过剩产能。这些过多过滥的财政补贴,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财政补贴因为存在“点对点”的针对性,更容易引发不同企业间发展的不公平,对某个企业给予“特殊待遇”,就意味着对其他企业的“伤害”。随意发放的财政补贴,在浪费了公共资源的同时,也是对市场调节作用的行政干预,不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财政专项补贴的发放和使用,必须慎之又慎,只有市场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而又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企业,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类,才应成为财政补贴的对象。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企业,应该通过具有普惠性质的税收支持手段,让更多企业公平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

  作为财政支出的一种,财政补贴制度本身也需要公共决策的过程,补贴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于补贴给了什么企业、补贴多少、企业如何使用、产生怎样的经济社会效益等问题,都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能让财政补贴成为一笔糊涂账。

  公共财政的资源是有限的,专项补贴资金的增加,意味着民生等领域正常支出的减少,这样一笔从紧张的开支中“挤”出的钱,更应当倍加珍惜、管住用好,否则,补贴资金越多,就越会影响财政作用的正常发挥和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有关部门应当在逐步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同时,健全对现有财政专项补贴资金决策和发放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将财政补贴作为重要项目,详细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接受社会监督,彻底杜绝财政补贴使用的随意性,让“挤”出的钱真正发挥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救助困难群体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责编:袁勃、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