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部:我们为什么对陈永洲事件缓表态?

2014年01月10日14:4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月10日电  “微”时代的评论怎么做?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吴焰结合“陈永洲事件”指出,“现在需要‘慎发声’、‘发好声’。什么时间介入,如何把握那个度,确实是一种艺术。”

今天上午,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吴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友交流“‘微’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更好存在”的话题。

有网友“意外遇到文件尾”提问:“感觉现在评论难做,很多新闻事实刚出来的时候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往往就不是一回事了,还有很多评论自摆乌龙贻笑大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苦恼?”

吴焰回答说,“有。这也是我们对今天评论人的一种挑战。”她接着分析说,在技术创新、信息传递出现“以秒计”时,信息失衡、真假难辩现象日益突出。过去几年,谈到如何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时,一般爱说这几句话:“早发声”、“敢发声”、“会发声”。但现在,越来越感到“早”的风险、“敢”的冒进。是我们胆子变小了?锐气消失了?还是像有些人常来问的:是因为不许说?其实,都不是,就像我们老新闻人范敬宜同志所说的,没有不能报的事,关键是你怎么说。

吴焰还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究“时度效”,对评论来说,什么时间介入,如何把握那个度,确实是一种艺术。过去与现在的面临的舆论格局完全不一样,过去是政府“捂盖子”,因此媒体想方设法比谁先发声、谁敢发声。现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不是比谁更早、谁胆子大,更重要的是,看谁对真相了解得更全面,才能作出观点选择与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倒需要“慎发声”、“发好声”,需要评论人有思考定力。

吴焰接着举了一个2013年“陈永洲事件”的典型例子。她说,新快报社论事件刚发生时,舆论一边倒地支持新快报,支持记者陈永洲。那时在我们部门内部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要不要及时介入发声?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大家在微信群里自由辩论,最后双方都认为,信息过于单向度,不妨再看一下发声。果然,就像大家知道,两天后,事情出现大逆转。用评论人的话说,媒体从业者自己给了自己耳光。那几天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媒体及新闻人遭遇了罕见的“社会信任危机”,特别是舆论监督,有人形容进入了“冬天”,跌到了“低谷”,遇到了不少嘲讽。当此之时,卢新宁主任和杨健、我商量,需要发声,对舆论监督要给予呵护。这就是后来人民日报评论版发出的《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

人民网访谈直播:《吴焰谈“‘微’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更好存在”》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