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专栏

转基因大豆现不明病原体?莫须有的“危害”

云无心

2014年01月10日13:5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转基因从来不乏各种各样的让人恐慌的“危害”——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它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不明病原体”,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加上始作俑者还是科学界的专业人士,还有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向媒体发布了一张相关照片,更让这个传说具有吸引力。

在评论这个传说之前,先说两个别的例子。

几年前,台湾一位食品检测人员在对饮料进行常规检测时,发现色谱图上有个异常的峰值。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不该存在”的成分,于是追究下去,最后发现是塑化剂。监管部门追根溯源,最后找出了在饮料中非法添加塑化剂的厂家,“塑化剂丑闻”大白于天下。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个人在中餐馆用餐之后的异常反应: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一经历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并被归结于味精的使用。这篇论文造成了许多人对味精的恐慌。然而,此后许多科学家试图重复这一反应,都没有成功。“中餐馆并发症”就成为了一个都市传说,而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美国FDA和欧洲EFSA等权威机构,都给予了味精最高的安全等级。

在食品的生产与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常”。有的“异常”的确代表着某种问题,就像塑化剂事件那样,最终被揭露出来——这样的“异常”,就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功臣”。而更多的“异常”,最终被证实是偶发事件或者巧合,跟食品安全无关,跟食品品质也无关,就像味精与中餐馆并发症那样。

当一个“异常”被观察到的时候,我们不能根据概率来判定它是“问题”还是“巧合”。哪怕是很多“异常”被证实是问题,下一个“异常”也有可能只是巧合;哪怕是发现的一千个“异常”都没有问题,下一个“异常”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但是这种“认真对待”并非耸人听闻地吓唬公众,而是应该:首先,确定该现象的确存在;然后,确定它出现的原因和对食品的影响。在塑化剂事件中,观察到“异常”仅仅是一个引子,问题的关键是肯定了“异常”确实存在并且找到了它出现的原因。而中餐馆传说中,科学家们花了许多功夫,都无法确认该现象存在,也就无法把它作为事实,当然无法怪罪于味精了。

再来看转基因大豆的“不明病原体”事件。早在8年前,该教授就宣称发现了该“病原体”。在科学界,如果发现了一个病原体,正常的做法就是把它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确定其生物学属性,然后发表科学论文,最后才能寻找解决措施。这一套流程已经很成熟,比如30年前发现艾滋病,科学家们用了3年的时间分离出病毒并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而几年前的非典,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几个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个如传说中的“不明病原体”,那么科学家们能够在几周的时间内确定它的生物学特征。

然而,宣称发现该病原体的教授,既不对它进行研究,也不提供样品给其他科学家研究,甚至不提供发现和分离该病原体的试验流程以便其他科学家重复。这样的做法,完全不符合科学常规。基于这样的情况,那最合理的推测就是:那个“不明病原体”只是一个偶然的“异常”,该教授自己也不能确认它真的存在,于是只能用神秘模糊的描述来吓唬公众了。而所谓“转基因大豆中含有不明病原体”,也就成为一个莫须有的“危害”。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