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公布仅20天,就不得不派上用场。7日早晨6时首次启动的空气重污染二级应急响应,与其说是实战,不如说是一次检验。应对空气重污染,广州是否真的做好了?
在这场应急响应中,包括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的满足以及测报预警会商、启动应急会商、请示启动应急、公布实施等具体程序,看上去都是按部就班。但是,应急响应不仅是一套程序,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遏制空气污染程度继续恶化措施的落实到位。
网络信息显示,广州此次应急响应启动有令人猝不及防之感。公众所能获得的最早信息是广州市环保局官微“@广州环保”6日22:55分发出第一条启动应急预案消息。粉丝240多万的政府官微“@中国广州发布”当天23:14分才发布信息。在空气污染严重已持续近一周的情况下,最终定夺启动应急响应的权威、重大消息深夜才发出,而且在第二天清晨即实施,政府职能部门、排放企业和公众的应对措施或难保证及时落实到位。
相关应急成员单位在通过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渠道协力传递信息方面也显得迟钝。广州市监察局官微“@廉洁广州”当晚毫无动静,直至7日10:45才发出“落实应急预案公务用车应急减排”的一条消息。广州市建委官微“@广州建设”在应急响应启动近3个小时之后的7日8:46分才转发环保局微博中一条“减少户外活动”的建议,却并无任何有关对建筑工地要求等信息。广州市城管委官微“@广州城管委”、城管执法局官微“@广州城管执法”和广州市经贸委官微“@广州经贸”自始至终毫无反应。
对于媒体对应急响应启动信息发布时间在深夜且仓促的追问,广州市环保局称主要原因是“当天傍晚时间污染物急剧上升”,释疑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连日密切检测、且早几天已表示“应急预案启动准备就绪”之后,还要到火烧眉毛才急忙定夺,终究让人有些疑惑。这与“应急预案”只规定满足应急响应启动的条件,而并未明确应急启动和信息发布的具体时间界限是否有关?
从全国范围看,应急响应启动仓促造成“有姿势无实际”已有教训之例。去年12月22日晚天津市环保部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明确提出从23日零时起按照日期末尾数确定限行尾号。但仅几小时后,交管部门却以“通知晚了执行不了”为由宣布限号政策暂不执行,让市民无所适从,被称之为“乌龙限号”事件,凸显出“应急预案不应急”的尴尬。虽然广州没有出现部门“打架”现象,但执行力度及其效果仍未必让人乐观。
在此次启动的应急响应中,各项具体措施落实的真实情况应当追踪调查及客观评价。“停驶20%公务车”规定落实如何无疑是一大关注点。网友流露出“落实起来有点悬”、“不可信”的担忧事实上已非多虑。市纪委新闻发言人接受城中媒体记者采访时坦承,纪检监察部门向各单位发出了通知,但因是首次应急响应,事先没有具体停驶车辆备案制度,哪些车停驶只由单位自定,监控系统对到底有多少公车停驶不能准确掌握,要检查、问责难有依据。
可喜的是,陈建华市长兑现此前许下“一旦实施环境应急,将第一个带头停驶公务车”的承诺,应急当日坐地铁上班。市长做出表率是一件好事,却不知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之下,又有多少政府官员真能自觉放下架子、有样学样?
概而言之,与京津冀地区的灰霾遭遇相比,广州虽然尚轻,但事实已证明广州空气重污染已非稀罕。有了首次被迫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很难说没有下一次。因此,除了治理空气污染当不遗余力之外,积累经验,完善相关措施,提升执行应急预案人人有责的危机意识,使可能再有的应急响应更从容而有实效,无疑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