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早晨,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记者看到一个背着背篓的男人和一个戴着花头巾的妇女,走进办公楼一楼,直接进了电梯,没人盘问或让他们出示证件。在绥江县,全县所有党政机关都没有围墙,人们到机关办事不会被询问,也不需要登记就可以走进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任何一名干部的办公室。(1月5日《中国青年报》)
2011年3月25日,因对安置补偿标准不满等问题,绥江县发生了“3?25”群体性事件,当地数千移民集体上访阻断交通。如今,绥江县的党政机关全都没有围墙。机关拆掉了围墙,百姓畅通无阻,党群、干群之间的心墙也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绥江县拆掉机关围墙,对县和乡镇一级机关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机关是为服务群众而存在的,所以,向群众敞开大门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但是,一些地方机关不仅有围墙,群众办事还要经过登记等层层关口,甚至暗藏腐败的污垢。机关及官员要想向群众展示清白的一面,拆掉围墙,让群众随时可以来看看官员们在做什么,是最好的方法。
围墙难拆,难就难在许多机关不敢拆、不想拆。拆掉围墙,进入机关的人多了,治安上的工作量会增加;群众来机关反映问题和上访更容易了,不怕找不到一把手,给一些部门带来压力;干部办事的自由度小了,成天处于监督之下,不仅不能在办公室收礼,就连上班迟到、早退、玩游戏等都可能被群众发现,然后反应给领导。
但是,机关工作本来就该如此。日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首次开放,受到一片赞誉。其实,机关大院如果多向公众开放,多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多接地气,多倾听民意,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官员轻易走向腐败。要是有更多的机关开放,自然不会有人敢用箱子装着钱送到官员的办公室。
据笔者了解,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乡镇一级机关就算有围墙,也基本上是开放的。他们职权小,活也少,没有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大可以向公众开放。到了县一级,职权变大,要处理的事情变多,权力变现的机会也多,所以用围墙把机关围起来,实行登记制度,群众进来不容易了,机关就被“保护”得更严密。个别地方机关为了不让群众找到一把手办公室,居然费尽心思想妙招,办公室都挂普通牌子,不知情的人根本找不着门。
机关被围墙保护起来了,群众不容易靠近,群众路线也被挡在了机关的围墙外。笔者觉得,除了涉及机密不能向群众开放的机关以外,将剩下的县一级和乡镇一级的机关围墙拆掉,办公室之间用玻璃墙相隔,完全向群众开放,应该不存在什么难度。至于担心的治安问题、上访问题,都不应该成为阻隔群众的理由。像绥江县那样,在安置房和门面房的分配上,分别经过了110次和80多次的修改,还担心群众不满意上访闹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