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个年度的年末电视问政落下帷幕之际,市区“两会”接踵召开。地方“两会”怎样开,可以照照电视问政这面镜子。
“两会”议政必须有新的质变。无须讳言,有些基层“两会”的议政质量不高。其实,很多参与电视问政表现优异的代表委员,完全可以改变基层“两会”的沉闷状态,这就在于“两会”有否敢于较真的胆略,敢不敢使用公开透明的手段。
“两会”会风必须有新的改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人大政协作为最高监督机关不能置身度外,缩短会期只是其一,会风文风话风不解决,参政议政水平就难提升,“两会”上的“官本位”就仍然会仰起高昂的头。
“两会”效率必须有新的提升。现阶段的电视问政其实就是“马上就办”的催化剂,而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落实一般以年度为限,“两会”除了会议本身的效率,重要的是代表委员们早该进入成熟期,更加有效地彰显和实现人民意志。
“两会”的法定存在与电视问政的异军突起,是目前治理社会规范权力的二重奏。电视问政能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基础性制度的疏漏或缺失,这些问题正是“两会”需要完善的地方。作为国家层面的制度,理当兼顾这些内容。比起电视问政,它的功能应该是:
更加理性。代表委员议政,可以克服百姓问政情绪化、电视方式节目化,“两会”应成为一个便于官民从容探讨达成共识的平台。
更加宏观全面。很多行业如教育卫生还没有进入电视问政的视线,“两会”展开的是全方位视角,对经济、政治、社会、文明和生态进行全面审视。
更加规范。电视问政主要靠领导人推动,依赖剧组人员的素质,而“两会”是制度化的安排,它的程序和结果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
有人担心武汉电视问政未来的命运,其实是期待电视问政获得的特殊经验,成为稳定的机制元素“两会”有条件有必要承担起这个使命。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给出的电视问政常态化的一种路径:最终由人大出面问政,以电视转播,在制度上、持续上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