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媒观察:“乌龙新闻”打了谁的脸?

吕 洪

2013年10月24日04: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乌龙新闻”打了谁的脸?(新媒观察)

  根据新闻真实性原则,刊发和转载任何新闻报道均要核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最近一段时间,乌龙新闻层出不穷,从“取消高考英语考试”到“港校普通话授课骂战”,从“丈母娘送宾利”到“凤凰传奇解散”,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经常上午看到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刚要推而广之,下午辟谣帖、更正帖就跟着出来了,让人措手不及,心有余悸,一不小心就传了谣。

  观察这些假新闻,有些是从较权威的传统媒体报道出来的,有些是从擅长标题制作的新闻网站传出来的。无论“乌龙”产自谁,这些新闻的原始素材无一不来自网络:有微博上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有论坛上红极一时的八卦热帖,有移花接木的网络神图,有网络名人们的盲目转发。虽然不能将虚假新闻的责任全部怪到网络上,但网络在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流程中的确难辞其咎。

  近来各地集中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剥掉了网络光鲜的外衣,让人们见识到网络谣言的残酷真相,一些顶着网络光环的名流们也将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付出代价。在看到网络谣言得到遏制、网络环境得到整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当下的新闻环境、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是否也存在着问题。

  有人曾说,当下的新闻生产流程是微博等自媒体生产新闻,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传播新闻,传统媒体跟在这些新闻后面忙着辟谣。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当前新闻业存在的问题:新闻生产不是在传播网络消息,就是在为网络消息辟谣。目光紧盯网络,时刻不离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一些新闻从业者掌握的唯一技能。

  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对自媒体进行整治,需要打击那些长期造谣传谣者的嚣张气焰,但这不能成为唯一的整治内容。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那些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打开一些新闻网站,满眼都是些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图片,内容真真假假谁也分不清楚。有些时候,网民对微博上的内容可能半信半疑,但对新闻网站的内容却有充足的信任,因此网站传谣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微博等自媒体。

  不能要求每个微博用户都拿到记者证,都按照新闻生产的标准来制作微博内容,但网站却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新闻把关和新闻安全生产的工作。根据新闻真实性原则,刊发和转载任何新闻报道均要核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微博无法核实的东西,网站编辑在发稿时简单地核实就能避免“乌龙”、避免造假。但当前一些网站为吸引网民眼球,迎合网络舆论或社会热点,不管真假便轻率刊发或转载,甚至明知是假的还毫无顾忌地刊发或转载,有些网络编辑根本就没有新闻安全生产的意识,除了复制粘贴和制作添油加醋的标题外别无长处,这对网络环境的长远危害比微博上转发一个谣言要大得多。

  “探究事实,不欺阅者”是新闻大家邵飘萍的第一信条,“不到现场不发稿”也曾经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笃信的圭臬。“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何况道听途说、网络上扒来的线索和素材?

  当然,技术发展,时代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新闻的传播离不开网络,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一个新闻发生时都有媒体记者在现场,但是媒体的责任不能丢,把关人的意识不能丢。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在2014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让新闻人重塑新闻的信仰,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

分享到:
(责编:耿聪、孝金波)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