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老家不在一个城市,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过年这几天去娘家还是婆家,成了最纠结的事情,一方团圆注定着另一方要“每逢佳节倍思亲了”。
近三成夫妻因回谁家“内战
近日,新京报抽样调查100对在京工作、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有28对夫妻曾为了过年回谁家吵架,同时有19对夫妻经过“较量”,干脆把老人接进北京过年。国内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最新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天津夫妻因过年回家吵架的比例最高,为33.3%,最低是广州(22.2%),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夫妻吵架的比例均在27%~29%之间。
两成人选择轮着去双方家
在商量之后,选春节七天两家跑的夫妻最多,有29对。大部分是因为家在一个省,路途稍近,但距离很远的也选择了双方父母都照顾到。结婚两年的刘小姐和丈夫一个在黑龙江,一个在河北,他们除夕到初三在男方家,初四再回到女方家。“过年一是忙活,二是乐和,我们折腾点没啥。这点我俩观念一致,所以没有争议。”网友“猫”说,婆家是广西人,结婚第一年先回了婆家,丈夫发现消费太高,于是决定今年过年回娘家,“十一”国庆去婆家。
争执后19对夫妻在京过年
18对夫妻选择坚持在婆家过年,因为这是很多家庭的传统,不能打破。从江苏省邳州市嫁到北京5年的王女士认为,夫唱妇随,就这个传统,过年肯定会去夫家。但也有不同意的妻子,夫妻拌嘴也多因于此。“南方湿冷,咱北方人实在受不了,有一次去他家,两个‘小太阳’都不管用,最后冻得我去宾馆开房。”北方人彦女士说,今年她决定把丈夫的母亲接到北京过年。像彦女士一样,经过争执,干脆把双方老人接到北京过年的夫妻有19对。[详细]
“一家一个娃,过年回谁家”,对于家在异地的夫妇来说,“春节回谁家”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尤其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步入婚姻的当下,这个矛盾几成夫妻关系的“雷区”,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烦恼。
这是传统与现实碰撞的烦恼
一则故事耐人寻味。男方接到老家母亲来电:“儿子,告诉儿媳‘嫁鸡随鸡’,回婆家过年是个老理儿。否则,我和你爸在亲戚面前会没面子。”女方母亲闻之不悦,对女儿说:“问问你那做计生干部的婆婆,她宣传计划生育国策时,不是讲‘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吗?”产生“回谁家过年”矛盾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男权思想与现代女权主义的冲突。新时代的女性早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从夫居”的观念已逐渐淡化。
这是“空巢家庭”的养老烦恼
目前,我国1.78亿60岁以上老人中,约一半人过着“空巢”生活,遭遇“老来怕空”之痛,因此,尤其看重讲究亲人团聚的春节。可是我国现有两亿多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增多,一对小夫妻面对4位老人,显然分身乏术。而眼下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更多的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不足,没有相应的服务去缓解老人过年膝下无子的缺憾。
这是夫妻“无证上岗”的烦恼
在以往家族主义浓厚的空气里,婚姻起着父母侍奉、宗族承继的功效。而今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核心家庭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夫妻双方的感情越来越为个人所看重。遗憾的是,面对新情势,多数夫妻没有岗位培训,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技能的指导,“一见钟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闪婚、闪离现象日益突出。[详细]
这是跨地域婚姻矛盾冲突下的烦恼
“过年回谁家”再度引起争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移民城市的出现。以前人们大多不会离开故乡工作,但现在变了,尤其像北上广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都可能在这里工作,若家乡相距较远的男女结成夫妻,很难在春节7天间往返于两地。这种南北结合型婚姻,双方生活习俗差异较大,以前“从夫居”,女性都要花上一两年的长期生活去适应,现在就那么一两天,肯定不适应,产生了不愉快,有的女性也有可能会选择逃避。[详细]
方案一:各回各家 各找各妈
优点:分头尽孝,各不得罪
缺点:有棒打鸳鸯之嫌
推荐指数:★★☆
“一年忙到头,到了年终才能跟父母团聚一下,两方老人的感情都要顾及到。”深圳的张先生结婚7年,对于春节回家的问题,他早早就和妻子达成了协议,选择“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张先生说,第一次“分头行动”,还是让双方父母感觉奇怪,“双方的老人都想见孙子,两家都在问,怎么不一起回呢?”然而,经过第一次的尝试,双方父母最终同意了夫妻俩的决定。算上今年,张先生和妻子分开过年已有5年时间了,“确实感觉很轻松,跟父母聊天的时间也多了”。
方案二:婆家娘家轮流坐庄
优点:顾及双方感受
缺点:总有一方双亲守空房
推荐指数:★★★★
在上海工作的晓欣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但俩人的老家一个在湖南,一个在安徽。不过,双方父母都是开明之人,因此他们协商好,每年去一方的家中过年。问题看似合理解决了,但双方各自心中仍有些无奈和失落。第一次去男方家过年时,晓欣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挺对不起父母的,不能和他们团聚,也不能帮他们分担家务”。虽然心存无奈与失落,但晓欣认为,既然是大家协商的结果,未经争执就能解决问题也是好事。
方案三:婆家过年娘家拜年
优点:只要家乡离得近,这就是最佳方案
缺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推荐指数:★★★
许青和丈夫都在南京当老师,有着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寒暑假。且他们的老家都在省内,春运坐车也不拥挤,因此春节期间两家都能回。不过,对于先回谁家过年,许青小两口也有讲究:先去男方家,再去女方家。在许青看来,男方既然承担了买房的绝大部分任务,就理应先去男方家。许青强调,这并不是男方的大男子主义,也不是女方的自损身价。她认为,许多女性总是在分享权利的时候说平等,等到分担义务时,却说男性要承担更多,这样做有失偏颇。
方案四:只回婆家过
优点:传统观念得到忠实传承
缺点: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
推荐指数:★★
因为生活在一个注重家庭观念的环境里,郭先生年年都要赶在大年三十前与家人团聚。这种情况在他结婚后也没有变化,带着妻子回家过年是他坚守的原则。令郭先生觉得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并没有反对这样的安排,由于与公婆相处融洽,妻子在老家过年的经历也相当愉悦。作为对妻子的弥补,郭先生也颇费一番心思:“平时有节假日,我会提议去妻子的家里转转,陪陪老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日子过得不错,感情也很好。”
方案五:婆家娘家一起过
优点:两家人实现团圆
缺点:相处容易,相住难
推荐指数:★★★☆
林凌、钟青霞是一对典型的80后“双独”夫妻,林凌是河南人,钟青霞是湖南人。双方父母各自掏了部分钱付了首付,为他们在深圳购置了一套80平方米的小三房。今年入伙,双方的老人家都被请来暖房。一家六口住在一起,不到两天,问题就来了。“老公偷偷跟我说,他父亲吃不惯我妈妈做的菜,嫌太辣了。我妈也觉得我婆婆说话太大大咧咧,不尊重人。”钟青霞说,现在她和老公每天都左右逢源,生怕哪件事情做不到位,成为双方“开闹”的导火索。
方案六:带着父母旅游过年
优点:合家团圆且无需应酬
缺点:钱包缩水
推荐指数:★★★
刚刚结婚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打算叫上父母一起去泰国旅游过年,在外面感受过年的气氛。“父母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出过国,这就打算带他们出去走走。”李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六口,每人的出行费用是2500元,一共花费15000元,“比去东北看雪还便宜,何乐而不为呢?”李小姐与丈夫商量,丈夫一口答应,双方父母也觉得过年出国挺新鲜的。“在外面玩上一个礼拜以后也就该上班了,这样也不会有因为回谁家过年而烦恼。”[详细]
过年回谁家,事小问题大
这个问题表面上“80后”小夫妻的家庭矛盾,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现实,比如有春节火车票难买,两地回家不方便;比如休假制度不健全,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等因素。对于小夫妻因为过年回家吵架、打架,甚至离婚的现象,不能仅仅局限在质疑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价值观上,而应该透过这些现象来反思,整个社会应该如何面对这类情况的普遍存在,应该如何协调老人渴望孩子回家团聚与孩子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完全满足老人愿景的矛盾。[详细]
“去谁家过年”应是多项选择题
事实上,去谁家过年,并非一道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项选择题。比如,夫妻双方协商好,一年回婆家,一年回娘家;又如,把双方父母聚在一起,过个真正的团圆年;再如,与其为回谁家过年争吵不休,不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轮换型、赶场型,还是选择合伙型、单飞型,都要考虑双方具体情况,实在不能兼顾时,要多与父母解释和沟通,特别是要做到:人不到,情要到,礼要到,祝福要到。[详细]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过年图的就是一个欢乐祥和,如果为“春节回谁家”闹得不愉快,甚至离婚,会进一步削弱传统节日的现实土壤。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如组织空巢老人旅游过年等。儿女应关注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和亲情滋养,回家过年固然很好,常挂念父母、常关心父母更加重要。作为老人,也要体谅子女的不易,多换位思考,做好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