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2013年8月1日

■天热犯罪增多需“情绪降温”

    高温,让人更暴力?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与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人比在常温室内的人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适度的温度和光照可以触发人的警觉水平,高温强光则使人烦躁易怒。
    具体反映在公共安全管理上,高温的夏季往往是治安案件的多发阶段,比如性侵害案件、人身伤害案件,都有高发特点。这些案件密集爆发的形态,说明治安管理仍存漏洞。而案件出现之后的信息发布和社会情绪稳定能力,社会情绪疏导能力,则都是近期各地公安部门应当准备的防暑降温工具。

    高温,让人更暴力?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与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人比在常温室内的人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适度的温度和光照可以触发人的警觉水平,高温强光则使人烦躁易怒。

    具体反映在公共安全管理上,高温的夏季往往是治安案件的多发阶段,比如性侵害案件、人身伤害案件,都有高发特点。这些案件密集爆发的形态,说明治安管理仍存漏洞。而案件出现之后的信息发布和社会情绪稳定能力,社会情绪疏导能力,则都是近期各地公安部门应当准备的防暑降温工具。

编读往来

人民网要闻部出品
本期责编:方晔云
邮箱:shidian#people.cn (发信时请将#改为@)

扫描“人民视点”栏目二维码

点击查看往期“人民视点

文明社会,拒绝被暴戾之气俘虏

分享到:

有人说,戾气是时代大患,有如精神瘟疫,若不及时驱灭,恐必“转相染易”。这个夏天,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似乎充斥着暴戾之气。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生气?

病态的“私暴力时代”

他在机场引爆自制炸弹,他在超市买刀连捅四人,他当街摔死两岁女童,他拿水果刀劫持的士……这些来自中国各地、原本互不相识的人,现在却被归入同一个社会群体:私人暴力执行者。各地恶性治安事件频发,光是首都北京就连发五起暴力事件。极端的犯案手法、不特定的目标和地点,都让人们感叹“生存如此艰难”,更有时评人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私暴力时代”。

以“斗狠”的方式宣泄怨恨

其实,社会戾气的潜藏与爆发又何止在这个“夏天”。公交上、地铁里为了一个座位,恶语相击大打出手;飞机中为了座椅背的调节,空中斗殴导致飞机返航;医院内因不满治疗结果,拔刀砍杀无辜医生……无视法律法规、不顾道德底线,以“斗狠”的方式宣泄怨恨,这种扭曲和危险的社会心理情绪值得我们时刻警惕。[详细]

人心正变“狠”,只为求生存

当今社会的狠是行为的残忍,对别人生命的冷漠,对正义的伤害,对道德底线的突破,对自己人性、生命的不尊重,对他人、社会的恨的大杂烩。它们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同时还是社会和心理的机制。就是说,人们变狠,很大程度上是如果他不这样干,他在利益上,在心理上都难以保护自己。狠,就相当于在神经过敏中,当他预期到在社会博弈中,在和别人的互动中自己会受伤时,在精神上、行为上主动去伤害他人。

戾气究竟从何而来?

气由心生,国人的心绪太浮躁

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一时一地的浮躁,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浮躁。人们急于表达,渴望成功,甚至无法忍受成功的过程来得过慢,一切都要趁早,出名、赚钱、晋升、买房子……置身这样喧嚣而聒噪的环境,人们不想倾听,或者说来不及倾听,更别说把某些东西进行沉淀;如此,人们当然也受不了委屈,不愿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无需举别的例证,走在大街上,当你和汽车“狭路相逢”,有几个司机会让你先通过?而反过来,当你开车的时候,你可能也不愿意去让行人。浮躁原来就是这样可以相互传染的。[详细]

公平正义在某些地方成为稀缺品

戾气之源,或来自于一些领域的改革滞后,使“比太阳还有光辉”的公平正义在一些地方成了稀缺品,导致严重的社会失衡,也使人们心中的戾气易燃易爆。而一些体制性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未得到根本性制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使暴力与准暴力行为走向泛化。比如有的地方暴力强拆屡禁不绝,比如一些城管暴力执法屡见不鲜,其网络形象走向固化和妖魔化:棍棒执法、拳脚相殴,甚至立毙人命……同样的套路也走进街巷,走进乡村,走进公共场所。包括一些官员的失当行为,也给社会起了负面的示范作用。[详细]

网络暴力加重了社会戾气

近年来的网络暴力对社会戾气起了加温催熟的作用。“仇官仇富”情绪下无端的指责,预设立场的质疑,对无辜者的疯狂“人肉”,使得一些网络论坛成了发泄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在穿着“马夹”的虚拟世界里,双方观点相左,一语不合,网上你来我往,粗言烂语喷薄而出,甚至“文攻”不算,还要“武卫”,闹到公园“约架”。一些卷入其中的名人、大腕对此却不以为耻辱,反以为光荣,自鸣得意把它当成乐事。[详细]

文明社会容不得暴戾之气泛滥

别用“暴”与“恶”叠累戾气

社会矛盾的反复堆叠积压,很多人乐于自称染上所谓“自卑综合征”。自卑带来病态的自尊,很容易觉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冲冠而怒。不希求每个人都成为“以德报怨”的圣人,不过罔顾法制、以暴易暴,最终伤害的是无辜良善,阻滞的是社会安宁。对每一个公民而言,制度的缺陷与官员的失范、自己的冤屈与他人的堕落,都不是将法律尊严弃若敝屣的理由和借口。[详细]

文明社会容不得戾气泛滥

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走极端、用暴力,从来都不是受到认可、值得鼓励的解决问题方式,让老弱妇孺去承受不良后果,更是不可容忍的。戾气带来的社会伤害,已经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底线,冲击着公序良俗,如果放任纵容、听之任之,将会导致极端思维盛行、暴力行为泛滥的“破窗效应”。这些个案,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虽然是极少数,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可小视的。[详细]

勿当社会戾气的传声筒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新兴媒体,乃至于依托手机等形成的“私媒体”,在价值传播与事实传播中都该遵循起码的公序良俗。今天的戾气,也许就来自我们随手添油加醋的“事实”、来自媒体服务于眼球的“真相”、来自社会臆断来龙去脉的“想象”。面对公共责任与公共风险,媒体勿当社会戾气的传声筒,而每个公民,更当在权利警觉中摆脱虚妄从众的惯性,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公共利益的增量,有时就成全在你的“不围观”里。[详细]

你可以拒绝被暴戾俘虏

原本担心自己被“恶”所伤,却慢慢在不满、仇恨、怨怼中,成为暴戾者,反过来伤及他人。我们习惯于把这个“糟糕”的社会,归因于他人的过错——社会不公正、特权跋扈、缺少规则的体系,却很少去自省、反思人性中那些缺陷,总是借口社会或他人激发了那些“恶”,而不去要求自己坚守,不被恶习所浸染。我们无法改变顽固的社会习惯,无法改变他人的暴戾,却可以选择不被暴戾俘虏;我们无法根除大大小小的恶,却不一定要纵容、默许甚至参与恶。[详细]

我们可以保持怀疑,不盲听盲从;我们可以选择在焦躁中,多一些平和;在戾气面前,多一些自省;在利诱之下,多一些自持。也许,当我们不再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时代又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一小步。

网友留言 >> >>已有 13 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 [道德] 发表评论:

    请网民小点声,孩子在睡觉呢。

  • [清流] 发表评论:

    一个是官员领导的先进性平和教养的示范;一个是官员对戾气后果造成者惩治打压!

  • [森林] 发表评论:

    人没安全感自然产生暴戾之气

  • [公平正义] 发表评论:

    没戾气的地方不一定有公平,但有戾气的地方一定是少了公平

  • [网友] 发表评论:

    说的好!!

  • [网友] 发表评论:

    言之有理。

  • [网友] 发表评论:

    现在的报道为啥都是负面新闻搞不懂 就没有正面的新闻了 我感觉这样下去 这些记者都好回家了 就是挑动人民跟政府对干 希望多报道点正面新闻

  • [网友] 发表评论:

    现在的报道为啥都是负面新闻搞不懂 就没有正面的新闻了 我感觉这样下去 这些记者都好回家了 就是挑动人民跟政府对干 希望多报道点正面新闻

  • [网友] 发表评论:

    很多事情非要到最危险的时候才有人重视,平时无法无天的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 [网友] 发表评论:

    首先应该是文明社会……

往期回顾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