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讓千年非遺在當代煥發新生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在雲南召開,會議總結“十四五”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成績,謀劃“十五五”非遺保護傳承重點工作。“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於實踐土壤、內嵌於日常生活。“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5項,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42名,1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達276個。中國非遺館及浙江、廣東、新疆等9個省級非遺館開放運營,累計對2290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不僅如此,非遺教育也從“進校園”向“在校園”開始深度轉變——開設非遺特色課程、組織非遺實踐活動。培養出大批“非遺新青年”,實現了傳承隊伍的年輕化、多元化。
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期間,1.29萬余家非遺工坊在全國2138個縣落地生根,其中693個脫貧縣、13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非遺工坊,通過教授傳統技藝、生產特色產品,帶動120萬余人就業增收,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雲南的扎染工坊、貴州的銀飾工坊等,不僅讓當地群眾掌握了謀生技能,更讓傳統技藝在生產實踐中得以傳承發展。“跟著非遺去旅游”成為社會新風尚,91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相繼推出。從北京的京劇體驗之旅到浙江的青瓷文化研學,讓游客在行走中感受非遺溫度、體會文化魅力,推動非遺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體驗。多方協作讓非遺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非遺更是跨越國界的文化使者,不斷深化人文領域交流互鑒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隨著“太極拳”“送王船”“中國茶”“春節”等項目相繼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我國上榜項目達44項,穩居世界第一,充分彰顯了中國非遺的國際影響力與文化吸引力。許多外國游客專程到中國聽古琴演奏、看京劇表演、穿漢服拍照、耍魚燈祈福,非遺成為跨越語言障礙的“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
一項項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中國非遺在“活化”中結出的累累碩果不是終點,而是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要繼續堅守“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在創新中發展,賡續深蘊其中的審美趣味、精神內涵,既留存其“形”,更傳續其“魂”,從整體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才能不斷擦亮非遺這張中華文明“金名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