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體談:3分42秒82背后的中國速度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10日,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中,18歲山東小將張展碩以3分42秒82的驚人成績獲得冠軍,不僅打破此前他在世青賽上的記錄,並以完美的戰術演繹成為中國游泳新生代的標杆!
張展碩近年來在比賽中的持續“突破”奪金,自然與他“老天賞飯”的先天條件密不可分。首先是身高1.95米與臂展2.1米的搭配,使他就像一艘流線型姿態的“潛艇”一樣,在水流中毫無阻力。其次是7800毫升的超大肺活量以及快慢肌62%與28%的黃金比例,更為他長距離賽程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耐力和爆發力的持續輸出。毫無疑問,張展碩具備了一名優秀游泳運動員所應有的天分稟賦。
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個人稟賦得到全面激發的過程中,科學的訓練方式與體系機制、多元的選拔培養與保障體系,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游泳快速崛起的核心引擎。比如,教練金浩為其量身定制的“三維訓練體系”,不論是耐力的基礎夯實、力量的核心爆發,還是貫穿始終的心理抗壓調節訓練,都在比賽中得到明確反饋。
可以說,在游泳運動員個人成績不斷突破的背后,體現出的正是中國游泳事業跨越式發展和體系化成就的深層邏輯。
一方面,近年來,場館建設的全面升級為游泳運動的普及提供了硬件支撐。據2024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截止2024年全國共有3.97萬個游泳場地,其中室外游泳池2.06萬個,室內游泳館1.82萬個,天然游泳場940個。而張展碩代表的山東,2020年游泳場地達到824個。其中,室外游泳池234個﹔室內游泳館546個﹔天然游泳場44個。大多分布在省市級專業隊和大中小學校,形成“省隊-市隊-俱樂部”的三級人才選拔和訓練網絡。場館硬件的普及直接帶動了游泳人才的選拔儲備,使得像張展碩這樣的游泳小將能夠在很早便被發現,進入專業訓練體系,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另一方面,游泳人才的培養模式目前已經實現了從“經驗型”到“科學型”的跨越。在訓練中融入市場化的靈活機制、科技化的賦能體系之后,我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廣覆蓋、高質量的人才梯隊。例如,“水下視頻實時反饋”“水中最大力量測試”“數字化牽引與阻力訓練”等自主研發設備的廣泛使用,“接力訓練測試”等大數據分析的科學運用,以及針對運動員在訓練期、比賽期、恢復期制定差異化營養方案的保障機制,不僅有效延長了運動員的競技高峰期,同時已經成為游泳人才不斷涌現的重要推動力量。
當前,我們應繼續堅持普及與精英並重的發展策略。通過校園游泳培育、青少年聯賽選材理念,保持科技創新賦能運動提升的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和融入國際先進訓練理念,構建“國家隊-省隊-俱樂部”三級人才培養與輸送聯動機制。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青少年投身游泳運動,為中國游泳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