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旅游強制消費,任誰都不會答應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些糟心事兒,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今天早上隻干一件事,就是挑翡翠買翡翠”,大巴車上的“豪橫”發言肆無忌憚﹔明面上是提供高端服務的私人導游,實則抽取“人頭費”把游客層層轉包﹔一旦談不攏或者起沖突,中途“甩團”導致游客滯留……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場強制消費問題典型案例。其中的一些細節讓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些許代入感,“如果是我遇到了,該怎麼辦?”
其實,相關部門不隻公示問題,也在以正視聽。從案例處置結果不難看出,沒收違法所得、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証、對有關負責人進行行政處罰……種種舉措,直指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阻斷非法利益鏈、業務鏈。特別是對導游亂象、強制消費等突出問題,必須露頭就打,還游客以公道、給市場以規范。
出門在外,誰都不想花錢找罪受。無論是對一座城市還是一個景點來說,吸引游客或許需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毀掉興致和口碑隻需要一個簡單的細節。從導游的服務態度,到旅行的日常安排,哪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關鍵變量,更遑論強制消費的頑瘴痼疾。
旅游是愉悅身心的選擇,也是一種市場消費行為。這就意味著,既有市場規律這條准繩,也有法律法規這道紅線。違背了准繩,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觸犯了紅線,自然就要付出應有的代價。
然而,為什麼總是整治,卻總是治不好?在於有利可圖。客觀來說,旅游服務行業從業門檻不高,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再嚴密的制度設計,面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情況也容易陷入空轉的尷尬境地。讓別有用心之人無機可乘,就要擠壓獲利空間、大幅提高違規成本,實現從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的轉變。定期整理和公布典型案例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讓公眾特別是游客明晰自己的合法權益,更讓違規從業人員知道“什麼是錯的”,以及需要為此付出的代價。
不容忽視的是,在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背景下,治理旅游市場亂象、遏制強制消費問題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從刺激消費的角度來說,游客絕不是“待宰的羔羊”,反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活水”。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一些地方的主政官員放出狠話:“誰要傷我們的口碑,我們就砸誰的飯碗”。這既是對旅游市場遵紀守法的正本清源,也是對不良商家歪門邪道的敲山震虎。
強買強賣、坑蒙拐騙的背后,是對行業的輕視、對法規的漠視、對發展的短視。奉勸那些心存幻想的違規從業人員,切莫做行業的抹黑者、發展的絆腳石,游客不答應、市場不答應、法律法規更不答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