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有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論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怎麼干?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明確了主攻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尊重、五個統籌”,指引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次會議提出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這“一個優化、六個建設”,是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系統謀劃,是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的應對之策。做好城市工作,要把這些要求和部署貫通起來,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這裡,以建設創新城市、韌性城市為例,深化對擔當作為抓落實的理解。
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最大增量”。這次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6個方面內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並對“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作出具體部署,這充分體現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新時代以來,從北京中關村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萬億級”產業集群,到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走向國際市場,再到湖北武漢東湖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佔全國50%,一座座科創之城拔地而起,見証創新驅動的強勁動能。實踐告訴我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這就要求在發展中做到,堅持因城施策,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形成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同時必須看到,從地方債務管理到財政金融舉措,過去城市增量擴張時期形成的一些政策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必須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等作出部署。要統籌推進、抓實各項改革舉措落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以制度之新激揚發展之力、以開放之勢匯聚發展之能。
安全可靠是韌性城市的突出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發展不能隻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越是向前發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這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題中之義。
城市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活動高度密集,安全風險也相對集中。不論是消除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還是做好地震、洪水等城市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都需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治理全過程。
近年來,廣東、重慶等地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增強防災抗災能力,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治理難題,讓城市安全更有保障。實踐深刻啟示,推動城市安全發展,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化解疑難的高招,才能不斷提高安全韌性水平。
城市工作有其系統性和復雜性,落實各項任務部署,必須加強城市工作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增強工作的創造性。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勇於擔當、奮發有為,一定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建設好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1 版)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