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展倡議推動人類發展理論和實踐轉型與創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縱橫談)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習近平主席指出:“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全球落實進展遠低於預期,全球發展鴻溝明顯擴大。習近平主席著眼全球共同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目標,於2021年9月在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旨在凝聚促進全球發展的共識,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推動世界各國共同進步。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全球發展倡議科學把握當前國際社會對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對全球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為各國聚焦發展、共同發展、互利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思想動力。從中國主張到國際共識、從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動,全球發展倡議結出累累碩果,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全球發展倡議系統回答事關全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倡導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系統回答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等一系列事關全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明確全球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習近平主席指出:“現代化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國都不能掉隊。”“隻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全球發展倡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張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確人民是發展的目的和依靠,解決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兩大基本問題。發展為了人民,就是把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福祉、提高世界各國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世界各國人民作為全球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世界各國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世界各國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使全球發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國人民,不斷增強廣大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破全球發展“施舍—依附”的陳舊邏輯。當前,全球發展面臨南北差距擴大、最不發達國家被邊緣化等結構性難題。全球發展倡議堅持發展優先,並非主張以經濟增長指標為唯一導向,而是主張發展機會均等化、發展成果普惠化、發展模式可持續化。堅持發展優先,就是要通過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產業結構、改善民生狀況等核心議題,加強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協調,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鑒於傳統國際發展合作常常遭遇附加政治條件、技術壟斷等問題,全球發展倡議倡導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原則,以發展而非援助導向模式,打破“施舍—依附”的陳舊邏輯,在平等的發展權之上構建新型國際合作范式。同時,在全球地緣沖突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凸顯的背景下,堅持發展優先也是對抗全球風險、筑牢全球安全底座的有效途徑。
轉變全球發展“紙上談兵”的困局難題。全球發展倡議堅持行動導向,本質上是對發展權的實踐化表達。發展權是一項基本人權。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指出:“各國對創造有利於實現發展權利的國家和國際條件負有主要責任。”全球發展倡議踐行《發展權利宣言》精神,主張加大發展資源投入,框定發展重點領域,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希冀以實實在在的變化回應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有效發展的迫切需求。從既往實踐看,傳統全球發展合作常常陷入政策對話多、實質行動少的困境。據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全球發展報告2024》,發達國家普遍未能履行官方發展援助佔國民總收入0.7%的承諾,2023年官方發展援助僅佔其國民總收入的0.37%。大量發展合作僅停留在文件裡或口頭上。全球發展倡議堅持行動導向,呼吁各國起而行之,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推動全球發展,這有助於改變“空談發展”現象。
強調全球發展普惠包容綠色的發展方式。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每個國家都想過上好日子,現代化不是哪個國家的特權。”全球發展倡議主張普惠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同群體都能公平獲得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有別於可能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傳統發展模式。隻有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共享發展機遇成果,整個世界繁榮穩定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發達國家也將從中受益。隻有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破解全球發展赤字、擺脫全球治理困境。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包容發展。基於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差異,各國在發展問題上難免存在分歧或矛盾。是選擇對話、協商,還是沖突、對抗﹔是選擇開放、包容,還是封閉、排他,結果大相徑庭。隻有尊重各國的發展權利及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從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而非個別或少數國家的獨佔利益出發協調各方關系、制定行動規則,才是破解全球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全球發展倡議主張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類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內核的綠色發展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理念升級、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共贏。從短期看,綠色發展是人類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的“止損”手段﹔從長期看,綠色發展則是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提升人類共同福祉的“破局”之道。將綠色發展納入全球發展理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避免生態赤字過分透支人類未來,助推實現代際公平與可預期的全球共同繁榮。
激活創新引擎跨越全球發展動能的“枯竭陷阱”。習近平主席強調:“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作為凸顯人類主體性的一項實踐活動,創新在發展中居於核心地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推動科技創新是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歷史性機遇的關鍵性抉擇。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世界各國都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創新既可引發國際競爭,也能促進國際合作。全球發展倡議堅持創新驅動,主張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中國在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多個全球南方國家關注的重點發展合作領域,提出一系列具體項目並推動其落地實施,通過創新合作共享資源、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攜手全球南方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
全球發展倡議凝聚發展共識、探索發展合作新思路
當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發展進程遭遇種種阻礙。傳統全球發展模式、全球治理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潮流,傳統全球發展理論無法為人類邁向更高階段的發展提供思想助力。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匯聚全球發展合力、探討應對全球發展挑戰提供新思路,為人類發展理論和實踐轉型與創新作出重要貢獻,為人類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注入思想和行動力量。
推動發展成為全球議程的核心議題。全球發展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今天的人類已經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不斷加劇,謀發展是全球各國人民的迫切期待。在大國競爭加劇、地緣沖突頻發的背景下,“小院高牆”、“脫鉤斷鏈”、陣營對抗甚囂塵上,發展議題被政治化、邊緣化。美西方個別國家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把貿易和關稅武器化、政治化,嚴重阻礙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脫貧和經濟振興進程,嚴重影響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對於推動發展成為全球議程的核心議題、回應各國人民對發展的迫切期待具有重要意義。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艱巨的發展任務。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各國摒棄偏見,彌合分歧,加強團結,共同凝聚促進全球發展的政治共識,把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隻有時刻聚焦發展這個核心議程,不偏離、不迷失,人類才能奔向光明的未來。
形成全球發展嶄新的“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體系。全球發展倡議所倡導的“發展”是一種全球尺度的發展。它以人民為中心,以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為基礎,以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目標,是關於全球發展的一種嶄新“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體系,與長期流行的以少數人、少數國家、少數地區利益為旨歸的傳統的“發展主義”形成鮮明對照。全球發展倡議實現了發展范式的革新,即從僅僅關注GDP變化的線性增長轉向注重各種社會要素協調並進的系統增長﹔實現了價值邏輯的重構,即以充滿人文關懷的以人民為中心取代簡單的效率至上﹔實現了治理規則的創新,即從“中心—邊緣”的霸權主導轉向凸顯平等性的多邊協同﹔實現了發展路徑的拓展,即從單一現代化模式轉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實現了發展與安全的有機統一,即從發展與安全分離或隻重其一,轉向發展與安全統籌兼顧。概而言之,全球發展倡議實現了從模式單一、不平衡不均衡的“發展”到路徑多樣、蘊含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全球發展”的轉變。
開創國際發展合作新模式。全球發展應當是合作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合作才能辦成大事,辦成好事,辦成長久之事。”合作作為人類一種良性互動方式,貫穿文明發展全過程,被視為文明演進的重要驅動力。人類合作意向的發生,基於相關各方相互依存關系的事實及其對這種事實的主觀認知﹔合作目標的實現,則取決於相關各方對彼此互動規則的確認和尊重。二戰之后,發展問題作為全球治理議程的重要議題,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糧食安全等全球危機的頻發以及全球發展面臨的困境更加嚴峻,西方主導的發展資源和知識的單向流動,在發展合作中附加政治、經濟條件或把西方原則、發展知識強勢引入受援國,越來越無法適應全球發展的要求。全球發展倡議提出共同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在國與國的關系上,倡導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摒棄小圈子與零和博弈,發達國家要履行義務,發展中國家要深化合作,南北雙方應相向而行,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關系。在國際發展合作上,倡導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真正需求,強調包容性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重要意義,注重提升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球發展治理上,倡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制度環境,支持聯合國在全球發展合作中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聚焦突出問題,注重採取行動,把各方對多邊主義的承諾落到實處。
全球發展倡議體現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范式的轉型
國際發展並不是一個空口號,需要有抓手,要提供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通過具體行動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實落細。中國推動的國際發展合作展現出鮮明特色、獨特優勢,體現了負責任大國推動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范式轉型的努力。
搭建合作平台,把共識轉化為行動。2022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倡導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宣布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一系列重要舉措,為全球發展倡議落地落實、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設立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開展減貧、糧食安全、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數字時代互聯互通等領域國際發展合作項目。還通過設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支持發展中國家落實全球發展倡議,重點用於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截至2024年底,全球發展倡議在資源調動、機制建設、推進合作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已經動員近200億美元發展資金,開展1100多個項目惠及多國民眾,8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為全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創造更多機遇。
推進互聯互通,創新合作方式。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務實合作,中國積極助力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球發展倡議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互補共振、協同增效。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政策、資金、經貿合作的“軟聯通”,再到經驗分享、友誼培育的“心聯通”,中國在這些領域推進發展合作,取得惠及共建國家民眾的大量成果。互聯互通成為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的一種新型發展合作方式,從而引導國際發展投資的重點,使其更加聚焦發展中國家長期發展的需求。
“授人以漁”,促進共同繁榮。中國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注重提供技術援助、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進行發展經驗分享等,為發展中國家舉辦2000多期能力建設項目。通過“授人以漁”,提升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能力。比如,中國在非洲地區開展了大量農業技術合作項目,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當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改善當地糧食安全狀況﹔在東南亞地區,中資公司近年來在老撾南部高原開發當地古茶樹資源,以中國工藝制茶,依靠茶產業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在太平洋島國,中國—太平洋島國菌草技術示范中心已在斐濟成功舉辦50多期培訓班,培養2700多名本土菌草技術人才,中國專家還經常深入偏遠地區進行示范種植和技術指導……不同於西方援助以直接附加條件的形式,或援助項目實施中將西方國家的原則或發展理念等強勢引入受援國的方式,中國以自主發展為最終目標,通過知識積累與經驗傳遞,實現受援國發展能力的自主性提升和全球發展倡議的可持續推進。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