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規律 優化內容 加強交流
以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明的價值空前凸顯,全球文明對話至關重要。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並發表主旨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得到國際社會積極回應。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再到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全球文明對話的戰略思考與擘畫。
講故事是具有全球共識的一種文明對話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故事具有意義賦予和觀念生產的功能,是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族群且最具大眾性的傳播技術載體。中西方都具有悠遠的敘事傳統,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成為西方文明的精彩篇章,而以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登場的一幕幕精彩的傳統中國故事,則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因此,講故事可視為拓展中外文明對話、推動全球文明倡議落地的路徑與橋梁。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以來,在多個場合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是以講述中國故事推動文明交流對話最堅定的身體力行者,在各種國際舞台上,通過發表演講和署名文章等多種渠道,成功運用故事媒介向世界傳播中國與中華文明,讓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更加鮮明。
遵循敘事規律,優化內容生產,以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講故事不等同於直白的抒情和說理,要避免“直抒胸臆”、觀點先行。應通過具象元素和空間的營造催生現場感,將中華文明的價值表達內蘊在溫暖而質朴的場景、細微而生動的情節、鮮活而真切的人物中。特別是要把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貫通起來,把中國和中國人的元素融合起來,把中國和世界聯結起來,既要激活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歷史文脈,又要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既要有對壯闊中國的宏大燭照,又要有對一個個鮮活中國人面孔的具體聚焦﹔既要刻畫中國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不懈拼搏與奮進,又要突出中國對全球發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講述了中國兒子用半個多世紀追尋自己的哈薩克斯坦母親的故事,以及一位哈薩克斯坦在華留學生多次無償獻血的故事,呈現了中哈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和友好關系,令人動容。
秉持平等和尊重,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和諧共生,以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文明對話不是文明獨白,講述中國故事不能唱獨角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彼此文明價值,加強雙向溝通,實現文明的觸動、交流和關聯,喚醒彼此的歷史記憶,激發共同的文明情懷,提煉最大公約數,縮小距離感,進而生成共同的價值空間和意義秩序。從“你來我去,我來你去”升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從“各美其美”躍升為“美人之美”,終至“美美與共”。新時代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外交關系一直是中國周邊外交和元首外交最為活躍、最富成果的板塊之一。習近平主席多次出訪中亞五國,發表署名文章和演講,鉤沉挖掘雙方共性、共情、共識元素開展故事講述,體現了對文明交流對話邏輯的精准把握,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敘事創新。例如,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真理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至今在兩國民間廣為傳頌”的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明代外交家陳誠和哈薩克斯坦的“東方亞裡士多德”阿裡·法拉比、“詩聖”阿拜·庫南巴耶夫等歷史文化名人,闡釋“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兩國人民有著數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共同譜寫了古絲綢之路貫通東西的壯美詩篇”﹔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的演講,講到“塔什干、布哈拉、撒馬爾罕這些古老城市,就像散布在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東西方友好往來、互學互鑒的歷史記憶,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吉爾吉斯斯坦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絢麗詩篇在兩國家喻戶曉、廣為傳誦”。這些文明故事的講述,通過歷史人物、地理地標等共享的文明記憶、文化符號使受眾產生認知共鳴,將外交關系轉化為民眾易於理解的情感表達,進而凝聚共識,成為中國與中亞文明對話的典范。
我們應當善於以立體、具象、生動的中國故事呈現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氣象,呈現多樣精彩的世界文明圖譜,詮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同時,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
(作者為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學院基地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