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最后一公裡”變“最美一公裡”(暖聞熱評)


【關鍵詞】“互助共建”
【事件】河渠通了,村道整潔了,公共空間雜物變少了,庭院花草更多了……在廣東雲浮市,一場“互助共建”的熱潮,正推動鄉村面貌不斷煥新。近年來,雲浮以自然村為單位,創新組建互助工作隊7882支、召集隊員9.8萬人,覆蓋全市8168個自然村,累計開展互助活動超17萬場次。
【點評】
“短短幾個月,家鄉美得真讓人認不出來了!”看著錯落有致的新房、相映成趣的綠樹紅花,雲浮新屋村村民張淑媛不禁感慨。如今美不勝收氣象新,誰能想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過去卻是“有新屋無新村”,雜物亂堆、雜草叢生。
局面是如何打開的?新屋村以黨建為引領,組織黨員骨干、鄉賢、退役軍人等成立互助工作隊,籌措資金帶動村民開展“減亂加綠”系列活動。通過這支身邊的工作隊,當地形成“黨組織領著干、黨員帶著群眾上”的共治局面,吸引數千人次投身鄉村綠化,種植苗木780多株、建設小生態板塊15個。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末梢,也是服務群眾的前沿。搭建互助平台,促進政策與資源下沉,形成“有錢辦事、有人辦事、有機制辦事”的良性循環,有利於充分釋放發展活力,促“最后一公裡”變“最美一公裡”。
現實中,各地這樣的有益探索還有很多。江蘇宿遷宿豫區成立村級互助會,由區民政局整合資源、提供支持,村干部帶領村民開展“為老為小為殘為困”服務﹔上海浦東新區塘橋街道在20余個小區建成“互助通中轉站”,各小區組織志願團隊,征集閑置物品,打造共享小屋,既方便居民生活,也增進鄰裡感情。創新形式,調動積極性,就能變等靠要的“輸血”為齊發力的“造血”。
互助不能僅靠熱情,合理的制度設計和組織保障尤為重要。比如,雲浮出台規章、明確職責,建立台賬、跟蹤管理,引導互助工作隊每周至少開展3次活動。又如,安徽旌德縣構建“縣鎮村”聯動機制,通過多元籌資,為每個村級“救急難”互助社配備3萬元啟動資金,保障幫扶工作“有陣地、有資金、有隊伍”。讓每一名互助參與者都知道做什麼、怎麼做,並且盡力做、做得好,才能切實激活基層共治的“一池春水”。
互助活動雖好,但在實踐中也存在“少數人干、多數人看”等問題。如何不讓互助成為“一陣風”“獨角戲”?形成可持續的利益聯結與情感認同,讓參與者切切實實有獲得感是關鍵。
湖北秭歸縣濱湖社區為更好開展“銀齡互助”,探索推廣“時間銀行”模式。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失能老年人后,可存下積分,不僅能兌換米面油,還可在之后需要幫助時用積分“購買”服務。一名68歲的志願者感慨:“幫助別人的同時為自己的將來存下養老保障,心裡踏實。”讓付出看得到、讓互助有回報,方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實現“細水長流”的互助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機制、搭平台、強保障,以互助為橋梁,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必能匯聚起安居樂業、致富興業的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