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兩種感受間讀懂中國信心(評論員觀察)


中國之所以被各國嘉賓“看好”,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既堅定不移融入全球發展,也竭盡所能推動解決共同難題和挑戰
前不久,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行。輾轉於各會場,筆者捕捉到嘉賓發言背后交織的兩種感受。
一種是憂慮與不安。
“全球投資環境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世界的不確定性是一個風險”……逆全球化涌動,不少人感到焦慮。
單邊主義筑起高牆,地緣沖突撕裂共識,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已知的未知”,更是“未知的未知”。正如一名跨國企業高管所言,“國際貿易需要明確的規則,而不是每天一睜眼,都不知道又會遇到怎樣的變動”。
一種是篤定與自信。
“中國雖在半導體領域受限,但從數據看只是一個絆腳石”“貿易戰的壓力激發出產業升級的動力”……觀察中國發展,與會者信心滿滿。
中國穿越周期、穩健前行,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展望創新前景,致力於以人工智能賦能材料化學創新的深度原理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賈皓鈞直言“非常樂觀”。
感受背后,是對大勢的判斷與對未來的預測。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紀之問,很多嘉賓認為全球發展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但中國仍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錨。應對“世界之變”、貢獻增長動能,“中國之治”靠的是啥?中國信心源自哪裡?
定力,源於前瞻布局的戰略眼光。敏銳察覺“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謀深慮遠,提出“雙循環”的戰略構想。今天,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新突破,增強了我國應對沖擊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登高望遠方能把握主動。如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持續激發,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86.4%﹔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至14.1%﹔多元市場不斷拓展,我國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讓我們“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底氣,來自勃發奔涌的創新動能。在論壇上,深耕科技創新的年輕企業家往往也是更樂觀的演講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感慨:“2016年公司成立時,隻有我一個人,目前已有約1000名員工,年營收超10億元。”立於創新潮頭,他們更能體會科技浪潮的奔涌、踏浪而行的酣暢。
土壤肥沃自能枝繁葉茂。中國經濟是一片繁茂廣闊的創新雨林,人才輩出,產業體系完備。本屆論壇上展示的仿生靈巧手、虛擬人智能交互等新產品新技術,正是創新生態結出的碩果。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更好發揮科技的倍增放大效應,更好推動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促進“質”的提升、“量”的增長,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
樂觀,根植於開放合作的務實舉措。一花獨放,成不了芳華滿園。中國之所以被各國嘉賓“看好”,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既堅定不移融入全球發展,也竭盡所能推動解決共同難題和挑戰。
共享機遇才能互利共贏。敞開懷抱促創新,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共探“廣寒宮”、DeepSeek開源推理引擎路徑﹔攜手同行助低碳,中國供應全球80%以上的光伏組件,簽署50多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把開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單拉長,中國的老朋友越來越鐵、新朋友越來越多。眾行者行遠、共贏者長贏,攜手並肩才能壯大抵御逆流的正能量。
漫步展區,智慧中醫診療系統前,中外嘉賓排隊體驗﹔腦機交互設備旁,各國創業者一同討論信息編碼……一幕幕圖景,恰是開放中共享機遇、創新中共謀發展的生動縮影。無論陰晴風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穿越險阻,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