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夏糧穩產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國家統計局7月10日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單產持平,夏糧總產量14973.8萬噸(2994.8億斤)。夏糧穩產豐收,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不僅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應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夏糧生產並非一帆風順。自3月以來,受溫高雨少影響,華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等地氣象干旱快速發展,給夏糧生產帶來不小挑戰。抗旱保豐收,及時灌溉是關鍵。在河南,全省組織228處大中型灌區引水19.76億立方米,全面開展農田機井排查檢修,投入各類排灌機械64.3萬台,保障抗旱需要﹔在陝西,通過打深井、鋪設臨時灌溉管道等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輕旱情影響,全力保障小麥生長關鍵期用水需求。除了抗旱,各地還高度重視對其他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防控。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期,既有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又有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用藥、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發生,為夏糧穩產保駕護航。正是這種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的精神,讓夏糧單產在艱難情況下依然保持基本持平。
夏糧穩產,責任落實是關鍵。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糧食生產責任扛在肩上、落在實處。安徽將糧食生產納入地方黨政績效考核,“一把手”親自督辦高標准農田建設,今年夏糧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17.5萬畝,以實際行動筑牢糧食生產根基。河北不僅將高標准農田建設列入鄉村振興、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內容,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大力實施高標准農田“以獎代補”項目。截至4月初,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540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59%。各地通過層層壓實責任,穩定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讓糧食生產責任落到實處,為夏糧穩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科技賦能為糧食生產插上翅膀。各地深入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深度融合,為夏糧穩產增添了科技動力。山東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實現了小麥單產提升,為夏糧增產作出貢獻。陝西渭南打造8個專家包聯的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萬畝片”、21個“噸糧鎮”,23個“噸糧村”和94萬畝“三主融合”展示田,示范帶動492萬畝糧食作物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如今的田野裡,隨著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從水肥一體化技術到智能農機裝備,正讓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為糧食穩產提供了越來越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撐。
成績來之不易,固然值得欣喜,但糧食生產容不得半點鬆懈。當前,秋糧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我們尤需保持這份韌性和干勁,壓實責任、強化措施,全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唯有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才能讓大國糧倉根基更牢,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