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內銷要有“增量思維”(縱橫)

為了應對關稅沖擊,不少外貿企業以提高內銷佔比、綜合考慮調整產品價格等方式,轉向國內市場尋求出路。有企業擔心,一些地方或領域產能集中釋放,可能帶來低價競爭,形成新的“內卷”。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但“出口轉內銷”絕不等於簡單地回到國內市場“分蛋糕”,隻有以“創造增量”為核心,做大蛋糕、拓展需求,才能真正實現突圍。
“創造增量”的首要抓手,在於以供給側改革激活內需市場。當前,我國居民消費不斷升級,呈現出多元化、品質化特征,外貿企業不能僅僅滿足於內外貿商品“同線同標同質”,而要深入研究國內市場的需求特點和消費趨勢,圍繞國內消費者偏好開發產品和服務。比如,廣東一家燈具外貿商,在轉型內銷時,從單純賣燈泡轉向提供“全屋燈光解決方案”,通過設計服務與智能控制系統,客單價增長了2000倍。可見,“創造增量”不僅在於產品本身的迭代,更需要通過技術、服務、場景的融合,挖掘出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實現更大的價值創造。
在需求側,從“大眾市場”到“小眾破圈”,增量空間的開拓需要更精細的需求洞察。比如,有關機構預測,今年中國適老化家居改造市場規模有望接近千億元。外貿企業可以針對這一市場,開發相關產品,開辟新的空間。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同樣蘊含機遇。比如,一線城市家電滲透率趨近飽和,縣域市場成為新的增量源。某企業將出口日本的電飯煲技術適配國內農特產品,開發出“五谷雜糧專用煲”,深受縣鄉消費者歡迎。這種立足本土需求的創新,拓寬了“出口轉內銷”的路徑。
“創造增量”,既要向內挖潛力,也要向外拓市場,實現內外兼修、內外聯通。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當前,歐洲、非洲等正成為外貿增量的新來源。江蘇蘇州一季度出口額創歷史新高,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增長14.3%﹔傳音手機採用本地化策略,在非洲智能機市場的佔有率超過40%﹔山東農產品出口商借助跨境電商,將“預制菜”推向中東市場。這些生動的實踐印証:向多元市場要增量,非常必要也大有可為。
在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的今天,外貿企業的轉型不只是為了應對危機,更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長久之道。當更多企業以“增量思維”打破“內卷”,實現從“尋找市場”到“創造市場”的躍升,中國企業的轉型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摘編自《新華日報》,原題為《既要“尋找市場”更要“創造市場”》)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9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