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醫學論文不能淪為裝點門面的樣子貨

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引發廣泛議論。該論文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該論文作者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霍某某,於2017年6月發表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5月5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情況說明稱,經核查,網傳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醫院依規依紀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取消其五年內各類晉級晉升等資格。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次事件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媒體記者在知網查詢發現,多篇婦產科領域的論文中出現“男女不分”的情況,在實驗對照組和觀察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他們患的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產后出血等。
從媒體記者的調查結果來看,“男女不分”的婦科論文出現在多家醫療期刊內,其中不乏一些核心期刊。從發文時間來看,刊發時間最早的論文已經過去了11年。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因為此次事件,那些塵封已久的荒誕論文也許再不會有人發現,而當年欺世盜名的當事人也早已完成了身份躍遷。這樣的狀況令人不寒而栗、細思極恐——在那些嚴肅的專業論文裡,到底還隱藏著多少外人難以察覺的荒誕敘事?
婦產科領域論文出現男性患者病例,其中的荒謬無需贅言。如此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竟然能出現在權威醫學期刊上,不得不讓人對論文的寫作和發表流程產生質疑:論文作者是否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期刊的編輯審核者是否知道論文寫的是什麼?層層把關卻層層失守,這到底是為什麼?如果說一家醫學期刊出現紕漏,尚且可以歸咎為小概率事件,當多家不同醫學期刊出現同樣荒誕的問題,是否對應著一種普遍的行業潛規則?
不得不說的是,龐大的論文市場需求,使各類期刊奇貨可居。圍繞著刊發論文已形成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從論文槍手到版面掮客一應俱全,嚴肅的期刊審核機制,也不免在利益侵蝕中土崩瓦解。
此外,錯漏百出的醫學論文長期未被人察覺,這足以說明,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論文,其實並沒有獲得多少關注。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除了那些“一眼假”的錯誤之外,醫學論文的整體質量到底怎麼樣?在嚴厲打擊學術不端和科研造假的同時,也有必要鏟除買賣論文的灰色產業鏈,淨化學術風氣、維護公眾利益——學術研究的核心在於求真務實,無論如何,醫學論文都不能淪為裝點門面的樣子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