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穩中求進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焦  捷
2025年04月29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也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方法論。《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中的多篇著作都對此作出深刻論述。比如,《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金融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要穩字當頭,宏觀調控、金融發展、金融改革、金融監管、風險處置等都要穩,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同時,要積極進取,把該立的抓緊立起來,在穩住陣腳、穩住基本態勢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前進。要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靈活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促進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等等。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我國金融運行的內在規律與發展邏輯,為在新發展階段實現科學的宏觀調控、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金融工作中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是應對復雜形勢、實現戰略目標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金融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在大國博弈中發揮戰略作用,承擔著穩預期、護安全、促轉型的重要使命。進入新發展階段,正確處理金融工作“穩”與“進”的辯証關系,科學把握應保持穩定的重點領域與需要推進的改革方向,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隻有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審時度勢、調整節奏、把住方向,在保持系統穩定中夯實根基,在推進改革創新中增強活力,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穩健前行。

  在金融工作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也是我們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嚴峻國內外形勢的客觀要求。近期,美國向貿易伙伴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引發全球金融體系產生連鎖反應。國際金融市場首當其沖,美股三大股指期貨應聲下挫,歐洲斯托克600指數面臨下行壓力,新興市場貨幣承壓明顯。這種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破壞了國際經貿秩序,使全球資本避險情緒持續升溫。盡管我國金融市場韌性較強,但輸入性通脹壓力與跨境資本異常流動風險仍需警惕。越是風高浪急,越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靜有定力,動有秩序。“穩”要注重防范國際資本市場動蕩向國內傳導,確保金融系統穩定,減少外部沖擊影響﹔“進”要通過深化金融改革,助力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由強大內需支撐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更要危中尋機,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統籌有效監管與高效市場

  穩中求進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平衡好有效監管與市場活力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中指出:“加強金融監管,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講究方法。”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金融監管既要有力有效,又要科學適度。為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辯証思維,做到精准施策,在保障金融安全與維護市場活力之間實現動態平衡。金融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切入點,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支點。充分發揮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暢通經濟循環中的功能,必須在監管上把握科學性、系統性和精准性,切實提升治理能力。有效監管與高效市場並不對立,關鍵在於通過制度安排推動二者實現良性互動。在規則明確、邊界清晰的框架內,才能實現防控風險、優化配置、提升效能的有機統一。

  當前,金融監管與市場要求之間仍存在不協調的問題。應當認識到,監管制度不健全、監管手段不匹配,容易導致金融亂象和風險易發多發﹔監管措施簡單、粗放,又會限制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利於形成健康的市場機制。這種或“失之於寬”或“失之於嚴”的狀況,削弱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與發展能力,背離了有效監管與高效市場協同共進的目標。破解這一局面,關鍵在於統籌好“穩”與“進”的關系,在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中實現有效監管與高效市場的有機統一。監管的目標不是抑制市場活力,而是通過規則設計、制度安排和預期引導,為市場運行提供清晰邊界和良性環境﹔市場的功能不是自發無序,而是在法治框架下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和提高競爭效率。

  在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中更好統籌有效監管與高效市場,需從以下方面協同推進。一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國金融發展最大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事關金融工作的方向、立場和效能。要切實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公司治理全過程各環節,強化政治監督,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加強金融監管,提升監管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把握好監管的節奏和力度,改進方式方法,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增強制度執行力和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完善金融風險防范、預警和處置機制,提升早識別、早干預、早處置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三是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優化產品體系,拓寬中長期資金來源﹔推動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增強服務和穩定功能,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減量提質、差異化發展﹔加強公司治理,防范資本無序擴張和風險交叉,構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隔離機制。

  統籌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提高金融工作專業性

  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穩中求進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提高金融工作專業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指出:“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與前進方向,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是金融領域的突出亂象,常常導致資金效率提升未能有效轉化為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金融資源的配置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重點領域,確保金融高效運作,必須從制度和結構上引導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務的精准度,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這不僅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強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更好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撐。為此,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務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契合,推動金融資源向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及重大技術創新等方向流動,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促進金融專業高效運作並不對立,關鍵在於通過結構性部署,推動二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看,可在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黨領導的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為此,要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完善財政、貨幣、稅收等配套支持機制,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個體工商戶等重點群體,提升金融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特別是在當前外需不穩定的背景下,金融應注重促進消費增長,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優勢,激發國內消費潛力。二是加強專業領域金融供給能力建設。加快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健全適應科技成果轉化、綠色項目開發等需求的產品體系,推動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機制創新,拓寬中長期資金支持渠道﹔健全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金融支持制度,推動金融資源更精准流向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三是推動金融服務體系結構優化與機制完善。引導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增強綜合服務能力,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推動中小金融機構減量提質、特色化發展,立足區域優勢精准發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盡職免責制度,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

  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指出:“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金融對外開放必須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既要防范開放本身帶來的風險,還要防范博弈對手蓄意制造的風險。”這是新時代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內在要求。在堅定不移推進金融開放的同時增強風險意識,對於在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下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增強全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在當前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加強金融開放是提升我國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塑造新優勢並在全球經濟與金融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選擇。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開放意味著風險敞口擴大,面臨外部沖擊和跨境傳導的可能性上升。隻有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線,才能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現開放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關鍵在於增強戰略定力,把握開放節奏與力度,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當前我國正在推進金融雙向開放,但在規則標准、系統銜接、跨境監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積極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上升、國際競爭壓力增大,要更加注重開放的安全性、可控性和可持續性,切實防范跨境資本大進大出、外資套利、政策外溢等系統性風險隱患。

  實現金融高水平開放和安全的協調發展,應著重在以下方面著力。一是推進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進一步健全規則體系,提升政策透明度與穩定性,主動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進一步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探索跨境金融創新經驗,增強制度型開放的引導性與可操作性。二是拓展國際金融合作機制。深化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機制合作,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展,健全中長期投融資安排﹔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與國際化,提升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效率﹔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與國際開發機構協同,增強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三是健全跨境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與預警機制,推動境內外金融市場的制度銜接與監管協同,確保金融穩定與風險防控有力實施。

  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學術、政策研究平台,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將深入學習《文選》,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緊密對接國家金融戰略需求,把握好金融工作的方向與宗旨,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金融領軍人才,為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並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貢獻前沿的學術成果和實踐智慧。

  (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07 版)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