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變鹽鹼灘為米糧川(縱橫)

哈麗琴
2024年06月25日06: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鹽鹼灘能用於干什麼?如果擱在過去,老一輩人會告訴你“滿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鹼圪梁”。鹽鹼地曾是貧瘠的代名詞。如今在內蒙古,這樣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種鹼地甘草、栽耐鹽鹼稻、培育食用菌、養魚蝦海鮮……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不少地方轉換舊思路、培育新產業,讓昔日荒蕪的鹽鹼地變成希望的田野。

  鹽鹼地含鹽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板結嚴重、通氣性不良,不利於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長。內蒙古現有鹽鹼化耕地1585.3萬畝,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11.4%。若不能高效利用,將嚴重制約農牧民增產增收及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因地制宜開展好鹽鹼地綜合利用,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換個角度看,鹽鹼地也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近年來,內蒙古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力攻克鹽鹼地綜合利用難題。從開展土壤鹽鹼化治理示范,到推進專項普查摸清家底﹔從將鹽鹼地綜合利用納入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戰略一體推進,到成為國家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省區……越來越多的鹽鹼灘正變身為米糧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漸實現雙豐收。

  治理鹽鹼地,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地適種”,即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另一種是“以種適地”,即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近些年,不少地方充分發揮科技作用,加強適宜鹽鹼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找到了更多治理良方。比如,巴彥淖爾市採用“暗管排鹽”“上膜下秸”等鹽鹼地改良技術模式。其中,五原縣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

  讓更多土地破“鹼”重生,還要向特色農業要效益。興安盟積極開展鹽鹼地水稻栽培試驗,走出鹽鹼地生態治理新“稻”路﹔赤峰市官地鎮發展食用菌產業,小花菇“喚醒”大片撂荒鹽鹼地﹔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探索種養結合的微生態循環農業,鹽鹼地變身“良草倉”……這些成功實踐,讓我們看到了鹽鹼地變豐收田的更多可能。立足實際拓思路、轉觀念,研良技、育良種、用良方,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鹽鹼地綜合利用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新的希望,每天都在土地裡生發。抓住“育種”和“治地”兩個關鍵,將“以地適種”同“以種適地”相結合,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就一定能更好解鎖鹽鹼地的豐收密碼,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摘編自《內蒙古日報》,原題為《因地制宜讓更多鹽鹼灘變身米糧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5日 05 版)

(責編:袁勃、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