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人民時評)

王君平
2024年06月25日06: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藥組方成分復雜,對其進行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的研究是保証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重要步驟

  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中醫藥研究,有助於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升級

  

  在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官網,有一個“道地本草數字展廳”。這個虛擬展廳將數十種道地藥材的來源、質量評價、功效與應用案例等數字化呈現,讓觀眾通過虛擬導覽、互動體驗等方式,深入了解中醫藥的獨特魅力。中醫藥文化宣傳“觸網上雲”,從一個側面展示著數字技術與中醫藥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經過歲月沉澱,中醫藥積累了海量的臨床數據,散見於中醫古籍、大師經驗、民間驗方,這些數據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來,有助於實現用藥精細、生產精准,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2023年3月,科技部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專項部署工作。在此基礎上衍生的“人工智能驅動的中醫藥研究”,將基於大數據和機理研究,實現科技與傳統中醫藥的深度融合,推動中藥全產業鏈上下游集成式創新發展。因此,數智化成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發展的新動力,也是以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藥組方成分復雜,對其進行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的研究是保証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重要步驟,已成為現代中藥研究的重要內容。運用數智化手段,有助於揭開中醫藥的神秘面紗。以養血清腦顆粒為例,最初主治“血虛頭疼”,如今專用治療缺血性頭疼、高血壓頭疼。從“大水漫灌”變成“精確滴灌”,這源於張伯禮院士主持的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通過大數據解決臨床定位不准、作用機制不明、質量控制不強等問題,有助於實現中藥的“兩個相對清楚”——藥效物質相對清楚、作用機理相對清楚,推動產業技術升級。

  中醫理論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2021年清華大學課題組開發的一種智能系統,能夠根據患者的個性化電子病歷智能推薦中醫處方,推薦處方命中率比隨機森林算法提高了46.9%,能夠較好輔助中醫臨床診療。最近發布的“數智本草大模型”,擁有380億參數量,深度挖掘和整合中醫經典理論和中藥藥理、中藥配伍以及臨床應用的內涵和聯系,運用知識圖譜等技術,形成了中藥數字化解析方法。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中醫藥研究,有助於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升級。

  同時,讓傳統醫藥搭上數字快車,還能夠不斷優化中醫藥服務。在浙江,“中醫處方一件事”改革將中醫藥服務搬到線上,形成全省統一的中醫門診處方格式,建立了問基礎信息、辨四診情況、查患者體格、做病情診斷、定治療意見的“五步法”診療流程﹔制定統一的數字編碼規則,賦予中藥飲片、顆粒劑、中藥制劑“數字身份証”﹔上線運行“浙江中藥服務在線”應用,運用數字化方式推動中醫藥資源下沉。這表明,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中醫藥服務的流程再造、優化升級,將不斷提升中醫藥診療效率,讓中醫藥服務觸達更多患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從傳統中藥到現代中藥,再到數智中藥的創新升級,中醫藥不斷創新發展、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必將為提升人民健康福祉、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5日 05 版)

(責編:袁勃、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