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講好廣袤大地上的中國故事(人民論壇)

任姍姍
2024年06月12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猶如一曲田園牧歌,又充滿人生況味……最近,改編自散文集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持續熱播,觀眾感嘆“一秒鐘都舍不得快進”。劇集熱播帶動了文學原著的閱讀熱、拍照打卡的旅游熱,再次証明優質文藝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可以產生強大社會效益。

  文藝作品的好品質從哪裡來?如何讓好作品層出不窮?透視《我的阿勒泰》《山海情》《人世間》等叫好又叫座的優秀國產影視劇,回眸近年來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輝煌歷程,不難得出一些深刻啟示。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好作品產生在躍動的時代脈搏裡、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像《山海情》,創作團隊“扎”在戈壁灘上,從一村一鎮、一家一戶“寫”起,“寫”出了連接閩寧、貫通山海的中國夢,“寫”出了脫貧攻堅的時代主旋律和大氣象。生活是遼闊的也是細膩的,是靜水流深也是波瀾壯闊。懷一顆真誠的藝術之心,觀照人生百態、深入生活本質,摹寫社會實踐、謳歌人民奮斗,這正是劇集火爆“出圈”的密碼。

  文以載道,歌以詠言。好作品總是為人民而作,契合群眾精神需求,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小說《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說:“我從未在感情上和勞動大眾及他們的生活脫節。”電視劇《人世間》能讓“全家人都愛看”,就在於劇中三代人的故事,讓觀眾重溫了新中國走過的奮斗路。劇中一個個人物,都是從歷史中、生活中“走”出來的真實的人、感性的人。人們從人物的情懷和夢想、道義與擔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藝術形象的典型性,讓作品富有審美意味。好作品是創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有沒有感染力,關鍵就在於創作者是否讀懂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和精神需求。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意趣也在更迭。既要守正,遵循文藝創作普遍規律﹔又要創新,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敘事手法、視聽表達等多個維度中尋變量,作品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心頭一熱。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短短8集,以長鏡頭、高畫質的方式讓觀眾“無損”感受到阿勒泰的人文風情,藝術共鳴由此而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主題,伴隨如詩如畫的風光和質朴有趣的故事,仿佛初夏的微風吹拂進觀眾的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從黑土地滋養的大東北到多民族聚居的大西南,從燈火輝煌的大都市到振興發展的小山鄉,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中國式現代化氣象萬千,中國故事無處不在。願更多創作者的心靈向生活打開,腳步向遠方丈量,推動文藝創作走向天高地闊的新天地,不斷吹響時代奮進的號角。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2日 04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