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烏金”變“綠金” 關鍵靠創新(人民時評)

——傳統產業新觀察⑤

丁怡婷
2024年06月12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能源綠色發展,並非不要煤炭,而是要立足國情,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

  向高端化升級,漲身價、拓銷路﹔向智能化轉型,增安全、提效率﹔向綠色化發展,添“顏值”、更低碳

  

  前進、停靠、開鏟、卸載……在國家能源集團平庄煤業元寶山露天煤礦,高近14米、自重490噸的電鏟忙碌操作,一鏟下來能裝載約16噸煤炭。走近瞧,駕駛室內空無一人。3公裡外,電鏟司機長趙秀軍操控手柄,精准控制電鏟的每一個動作:“借助5G技術,加裝傾角傳感器、溫度轉速傳感器等,能夠實現鏟斗精准定位,避免現場操作的粉塵和噪聲。”

  這樣的高科技,在露天煤礦還有不少:高台階雷達監測系統,能夠快速識別潛在危險區域,縮短預警時效,助力增加煤炭採收量﹔智能穿爆系統,可將爆破布孔精度提升到5厘米內,500個孔的布孔時間從一天縮短至兩三個小時。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55%以上,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如今,我國煤炭產業激發出強勁發展動能,展現全新面貌,印証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判斷:“傳統產業不能說是落后產業,傳統產業裡面也有新質生產力,也有高科技。”

  能源綠色發展,並非不要煤炭,而是要立足國情,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煤炭產業發展要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能源消費還將保持剛性增長。加快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無疑是統籌能源保供和減污降碳的現實選擇。

  向高端化升級,漲身價、拓銷路。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變,才能跳出“挖煤—賣煤”傳統路子、打造新增長點。比如,陝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煤制油裝置所產蠟油為原料,生產出高端高熔點費托蠟。產品可應用於塑料加工、橡膠輪胎加工等領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今年以來價格穩中有升,產品還沒下線就被預訂一空。以焦爐煤氣為原料產出高附加值的無水乙醇,調和出零下20多攝氏度也可正常使用的“極寒柴油”……依靠技術創新,將煤“吃干榨盡”,研發更多高附加值、精細化、差異化的產品,既能創造經濟效益,也有利於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向智能化轉型,增安全、提效率。煤炭生產過程常常伴隨水害、火災、沖擊地壓等災害。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可以減少高危崗位,助力增安提效。山東一家煤礦通過建設智慧礦山,單個工作面從15人減少到5人,煤炭月均產量反而提高約50%。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累計建成智能化採煤工作面1922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2154個,帶動礦山物聯網、煤機裝備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凝聚合力,著力破解建設進展不平衡、關鍵技術裝備支撐不足等難題,將推動煤礦智能化實現新躍升。

  向綠色化發展,添“顏值”、更低碳。在國能准能集團礦山生態旅游區,曾經溝壑縱橫的採煤沉陷地塊,通過治理“變身”成集農業採摘體驗、採煤現場觀光等於一體的主題公園﹔在徐礦集團,選煤剩下的煤矸石用於筑路、制磚等,綜合效益明顯。當前,針對煤炭較難解決的碳排放問題,各地也在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比如,從煤電廠捕集的二氧化碳可用於焊接制造、食品級干冰等。解決好技術成本高、成熟度不夠等問題,煤炭就有望成為低碳能源。

  煤炭,大自然的饋贈。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一定能把更多“烏金”煉成“綠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動能。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2日 05 版)

  

相關新聞:

創新賦能,織出新優勢——傳統產業新觀察①

科技“加速跑” 田野煥新機——傳統產業新觀察②

向“新”而行,港通四海——傳統產業新觀察③

點“廢”成金,暢通低碳循環——傳統產業新觀察④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