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三年沒建好的“斷頭橋”折射出什麼?
吳淞江蘇州段為何會有兩座勝浦大橋?確實挺讓人費解的。
其實,一座是老橋,被認定為危橋,禁止機動車通行﹔一座是新橋,自2020年9月開工,原預計2022年12月竣工,卻至今遲遲未建成。新橋為何還未竣工?據悉,是由於當時兩側引橋和接線的相關手續沒有拿到,加上大橋吳中段隨之而來的改線,造成了工程的整體延后。
勝浦大橋改建工程是連接蘇州工業園區和吳中區的重要通道,也是2020年蘇州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大惠民惠企項目之一。其工程重要性、緊迫性和社會意義,自不必多說。然而,在“蘇州速度”屢屢刷屏的今天,一座總長不過三公裡的大橋,修了三年多時間還處於“斷頭”,這無論如何都令人無法理解。且不說新橋主橋“獨立”江中的突兀與尷尬,因大橋遲遲未建成帶來的民生不便和老橋通行安全隱患,不可小視。
從報道來看,之所以出現新橋主橋建成、兩側引橋“斷頭”,原因之一是兩側引橋及接線相關手續在當時沒有拿到,耽誤了工程進度。也正是這個因素,拿到各項審批手續的新橋主橋,得以“領先”在2022年11月完工,並一度成為網紅打卡地。尷尬的是,兩側引橋及連接線的施工手續,直到2023年10月底才完成。需要看到,新橋主橋和兩側引橋、接線的負責建設單位各不相同。在施工建設的具體開工時間、施工進度等環節操作上有所差異可以理解,但同一座大橋的工程進度竟如此“割裂”,甚至出現“斷頭”,恐怕很難再用一句“手續沒拿到”就能解釋。這背后是不是藏有某些單位部門效率低、協調慢的影子,值得拷問。
報道中提及的另一個細節,更引人深思。它折射出的,是規劃發展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據介紹,原計劃2022年12月竣工的勝浦大橋改建工程,之所以“拖延”至今,還因為中途出現了改線“插曲”。由於項目所在地涉及一示范區規劃升級,對新橋引橋及連接線進行了優化調整。按照常理,這應當算是一個“動態優化”的動作,然而也多少折射出“措手不及”的色彩。
科學的規劃建設應當具有嚴肅性、統籌性和前瞻性。現代城市建設中,修一座大橋也好,建一條大道也罷,決策應當是經過前期科學調研、反復論証的。一旦規劃和項目確定,剩下的就應當是爭分奪秒建設。出現任何或大或小的“插曲”,都可能導致工程項目“牽一發動全身”。就如此事,一系列手續幾乎要“重跑”,浪費時間、人力、資源不說,還容易招致百姓質疑和公信力受損。
三年都建不好的“斷頭橋”,是一面值得剖析的鏡子。表面看,這是橋“斷”了,但深層次裡,是效率協調、科學決策在某些環節上“斷”了。當地相關各方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性,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盡早將“斷頭”的大橋連通。這是完善當地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市域一體化”步伐的需要,也是便利當地市民工作生活,為民辦實事、解憂難的必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