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融匯東西,以包容成就多彩(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⑤)

王錦濤
2023年09月28日06: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走進莫高窟第285窟,抬眼望去,源於印度與中國、佛教與道教的不同形象共處一室、姿態各異,分外和諧。和合共生的理念躍然於壁畫上,撼人心弦。

  不禁思接千載。歷史上,敦煌一開始就具備“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潛質。東來西往的駝隊,使各種文化交匯於此,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不斷積澱。千年莫高窟裡,猶如有隻神奇之手,把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形態,造就了“世界的敦煌”。

  在交流中多彩,於互鑒中豐富。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底蘊豐厚的敦煌文化不斷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映照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

  文化因包容而興,因開放而盛。敦煌仿佛一個巨大磁場,吸引著各種文明。藏經洞中,有6萬余件以各種民族語言書寫的佛經典籍和社會文書,蘊藏著世界千年文明景觀。敦煌研究院與國外有關研究所合作,對莫高窟第85窟進行修復,探索出科學的壁畫保護修復方法並向全國推廣﹔與國外大學團隊開展合作,在土遺址表面防風化研究上取得成果……無論是過去不同文化間的吸納互動,還是如今廣泛開展的文化交流,都印証了一個道理:加強對話、互學互鑒,文明才能熠熠生輝。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歷史和現實充分証明,文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新時代,敦煌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敦煌具備多元文化薈萃交流的特點。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文保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向全球發布目前收錄最全的敦煌遺書資料,推出“數字藏經洞”等平台並推進敦煌數字資源的全球共享……保持海納百川的姿態,敦煌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以煌煌大觀之態綻放新顏。

  歷經2000多年,敦煌文化成其大、就其深,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傳承發展。守正,源於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敦煌文獻中,保存了大量儒家典籍及《千字文》《太公家教》等啟蒙讀物﹔東漢魏晉時,敦煌已出現一批知名儒者﹔唐前期,已設有許多敦煌官私學校傳授中華文化。融匯東西雖有支流,但敦煌文化之根是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等,也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從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精美絕倫的壁畫,栩栩如生的雕塑,磐鼓雲板的天籟,翩躚起舞的飛天……敦煌是一眼千年的美,也是中華文明一個有代表性的符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隻此敦煌,於絲路繁盛處走來,也將於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文明之路上綻放絢麗之花。

  (作者為本報甘肅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8日 05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