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全面規范大型演出活動,讓黃牛“牛”不起來

9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加強觀眾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以下簡稱大型演出活動)的規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向好,演出市場空前繁榮。《2023年暑期檔演出市場數據報告》顯示,7月1日到8月31日,全國演出觀眾3256.1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806.70%,演出票房收入102.7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92.41%。另外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演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03.46億元,預計2026年將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與此同時,炒票倒票、非理性追星、不文明觀演等問題也頻繁出現。近日,天津某演唱會原價2000元的內場票,被某些二手平台上的黃牛哄抬至數十萬元。對於舉辦地而言,大型演出活動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流量與收益,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考驗——如何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保大型演出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強調,在演出市場管理工作中,既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抓好繁榮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又要以高水平安全為底線、做好安全管理這件“頭等大事”,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針對安全管理這件“頭等大事”,《通知》明確要求,按照“誰舉辦誰負責”的原則,演出舉辦單位應當嚴格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嚴格建立並落實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責任人,建立並完善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工作機制。
維護大型演出活動的秩序,不得不提到“黃牛”倒票問題。大型演出活動場面失控,往往是因為一票難求﹔之所以會出現一票難求,一是因為大型演出活動供需不平衡,讓大型演出成為了“奢侈品”﹔二是因為有人從中牟利,大量“黃牛”在上下其手。為了杜絕此類情況,《通知》要求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同時,為了保障購票人的正當退票權利,還要求演出舉辦單位建立大型演出活動退票機制,設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費標准。
眾所周知,實名制是鏟除“黃牛”的利器。《通知》不僅明確了實名制原則,而且規定了門票銷售比例:演出舉辦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准觀眾數量的85%。如果說嚴管“市場票”是為了防止“黃牛”渾水摸魚,盯緊“業務票”顯然是為了防止內外勾結——據媒體此前報道,在一些熱門的大型演出活動開始前,有的主辦方熱衷於將門票捂盤惜售,進而假“黃牛”之手倒票炒票。
伴隨著“實名綁定、實名入場”原則的確立,“黃牛”的可操作空間大大壓縮。在此基礎上,《通知》還要求,嚴打網上網下倒票和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就此而言,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付諸行動:9月8日,西安警方抓獲倒賣演唱會門票的“黃牛”嫌疑人7名﹔同一天,天津警方一舉抓獲22名扒竊倒賣演唱會門票的嫌疑人。
不難預料的是,前台實名管理,后台依法打擊將成為大型演出活動的“新常態”。由此,不僅可以有力震懾“黃牛”,而且可以統籌市場繁榮的“第一要務”,與安全管理的“頭等大事”,以大型演出活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