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依法確保無障礙,讓全社會更有愛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6月28日表決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對於促進社會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統計顯示,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有關人群對無障礙環境具有相當大的需求。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的各項權益保障,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起步。2012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頒布實施,為殘疾人、老年人融入社會生活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
但也要看到,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完全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期待還存在差距,仍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空間。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門性法律,是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切實體現,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現實要求,更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即將施行,為進一步提高無障礙環境建設質量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更將惠及所有有無障礙需求的社會成員。
完善體制機制,是貫徹執行的基石。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預算,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法律還對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考核評價、信息公示、投訴處理等作出規定,確立了體驗試用、社會監督、檢察公益訴訟等監督機制……從頂層設計上完善體制機制,明晰部門單位的職能責任,全力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夯實架構保障。
科學立法統籌規劃,因情施策有的放矢。從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設施等,應當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准﹔到對既有的不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准的建筑設施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無障礙設施改造計劃並組織實施﹔再到不具備無障礙設施改造條件的,責任人應當採取必要的替代性措施……法律針對不同情況作出詳細規定,敦促有關單位和責任人切實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焦點。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適老化改造相結合﹔國家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或者其他無障礙設施﹔公共服務場所涉及醫療健康、社會保障、金融業務、生活繳費等服務事項的,應當保留現場指導、人工辦理等傳統服務方式……一條條詳盡的具體要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意在全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社會無障礙,人間更有愛。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然有法可依,更要執法必嚴切實貫徹。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要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推動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更加人本宜居的社會環境,完善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必將更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