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藝起評

人民藝起評:《臍帶》,色彩美學的“魔幻的真實”

謝陽
2023年04月19日08:31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當商業大片成為電影產業的常態,中小成本電影正在探詢自身的創作模式和生存策略,努力擺脫小眾孤絕的審美趣味,電影《臍帶》正是這樣一部嘗試在市場上能夠有所突破的中小成本電影。

其實,在中國不乏“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電影。往遠的說,《瘋狂的石頭》就是小成本電影的奇跡,此外,《鋼的琴》《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等都獲得了成功。雖然不乏成功的典范,但在整體的票房市場中,中小成本電影的成績卻並不如人意,據有關數據表明,中小成本的電影數量佔據國內電影超過8成,但是平均票房僅是中等成本電影的十分之一,是高成本電影的百分之一。如何更多地把觀眾審美趣味和市場商業原則納入創作環節,使中小成本電影在面對大片時不至於隱沒於電影市場中、過於脫離當下的大眾消費主義視聽文化,成為中小成本電影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受困於制作成本,中小成本電影天然在質感上處於劣勢,但電影《臍帶》則反其道而行之,所作的嘗試或說突破,更多地表現在通過數字調色所營造出的一種“魔幻的真實”,使影片規避掉中小成本電影在拍攝、美術等硬件環節中的生產制約,努力呈現出大片質感。

在影片中“真實”與“魔幻”,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是草原冷藍綠色的視覺氛圍,這種顏色借鑒了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膠片電影三色印片法的調色,用后期數字軟件處理的方式完成,通過一級調色和二級調色使影片呈現的顏色跳脫出傳統印象中的草原。全片沒有通過CG技術制作的鏡頭,所有的畫面都是實景拍攝,因此影片第一步是對草原場景做整體光線與色彩的調整,即以數字調色“還原”畫面中場景的色彩,如天空的畫面具有的繪畫感、湖畔蒙古包所處的明亮湖泊,讓影片中起到氛圍感的要素在畫面中自行“發亮”,以展現創作者借畫面空間想要傳達的情感氣氛。

影片冷藍綠色的視覺偏好是創作者對電影畫面色彩進行的藝術化創作,包含畫面中色彩還原、亮度、對比度等等。歌德曾描述藍色給人帶來在知覺上的某種感受,為眼睛制造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無法言表的效果。在阿魯斯與母親吃飯的場景,被撞壞的牆洞透過的冷藍綠色調,所營造的影像色彩“氣氛”,不僅顯現了電影中的場景與物體,而且超越真實的“魔幻”色彩也使觀眾接收到了創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

數字調色作為后期數字軟件技術的環節之一,是注重畫面中各個局部光線與色彩的調整。如影片中阿魯斯拿著手電筒在樹林尋找母親那幕:漆黑的森林表現出絕對的黑暗,給人以壓迫感,令人恐懼﹔唯一光源的手電筒呈現出夜晚眼睛看光源時的散性光源,在黑暗中保留了畫面中的色彩信息。這種不可控的自然光對攝影要求非常高。與此相對,阿魯斯和母親騎著摩托穿過草原,不論畫面中冷藍綠色的天空還是枯黃的草原都有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光亮,使人感到不安,色彩在這樣的空間裡具有了層次與情節,創造了一種獨有的空間美學。

總體而言,電影《臍帶》用一種視覺效果突破了中小成本電影在構型、布局、技術上的一些局限性,給當下中小成本電影,在商業大片撐起的中國電影市場中,類型的多樣化可以借助對數字攝影機、數字軟件處理等手段,找到“由小轉大”的創作模式和商業潛質。

歸根結底,一部好的作品還是要靠講故事的能力來取勝。《臍帶》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了“北漂”的音樂人、蒙古族青年阿魯斯,因為母親患上阿爾茲海默病回到故鄉內蒙古。他不滿哥哥將母親關在家中的照顧方式,決心帶母親返回呼倫貝爾草原,去尋找她記憶中的家。為了防止母親走失,阿魯斯用一根繩子系在兩人腰間,似臍帶一般的連接,牽引著兩人向草原深處漫游。在漫天的星光中,母親帶著謝意與兒子告別,她終於回到自己心中的故鄉,阿魯斯也在水草豐茂的家鄉獲得了平靜和愛的力量。

其實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尤其是在面對親人的生死方面,更是一個無法讓人面對的場景,但有生就有死,正是生死的相對才是完整的人生。《臍帶》很好的平衡了生死的話題,並把對生命、生活的講述娓娓道來,在這部影片裡,導演試圖讓生死變得輕盈詩意。電影用浪漫化的場景,通過親人之間的互動,通過色彩絢爛的場景,減少了面臨死亡的壓迫感,令人在關注到劇情的時候,更能感受到親情陪伴的真諦,體驗人生的過程。此外電影借用了臍帶這個概念,表達一種生死輪回的理念,從嬰兒孕育中母親同孩子之間的臍帶,到死亡時孩子為了防止母親走失的“臍帶”,這是一種輪回,也是一種感恩的回報。

無論是陪伴、回家還是生死的輪回,中小成本電影《臍帶》通過良好的節奏、美妙的場景,給人一種平靜看待生命的體驗,是一部文藝電影中的誠意之作,看后必然能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感悟和思考。

(責編:燕帥、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