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講好中國故事作貢獻(思想縱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是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可以充分發揮人才、學科、平台等優勢,將其轉化為國際傳播效能,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出積極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高校擁有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外語水平較高、學術視野開闊的國際傳播和相關領域專家,具有突出人才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引導和支持他們在各種平台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闡發中國價值,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同時,適應國際傳播格局的新特點、新變化、新需要,努力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熟練運用外語、具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為國際傳播事業提供人才支撐。隨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深化,高校的外籍專家和留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對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有著切身感受和體驗。可以組織豐富的文化學習、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國情、感知中國發展,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人,促進各國人民心心相通。
在信息化時代,新的傳播形態、手段、載體等不斷涌現,高校國際傳播學科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應不斷創新理念、思路、舉措,提升外語教育同大國外交、人文交流、國際傳播、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等的契合度,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持續完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養多語種復語、跨專業復合的全能型國際傳播人才。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統籌人才、學科和科研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研究機構,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努力把握國際傳播規律,做優做強國別區域研究,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國際傳播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同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翻譯等技術優勢,創新國際傳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跨學科研究能力。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高校的國際學術和科研合作機構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底,我國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00多個。應進一步提升這些機構和項目的辦學質量和影響力,在國際傳播、文化產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推動國際交流合作走深走實。在參與中外人文交流的過程中,高校可以繼續提升對外交往能力,扎根中國、面向世界,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人文交流品牌。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鼓勵他們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台和渠道主動發聲,保持開放自信、謙遜謙和的態度,向世界闡釋和宣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以文載道、以文傳聲,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為湖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09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