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閃耀自立自強信心 

余建斌

2020年12月17日09:0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人民網評: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閃耀自立自強信心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零下20攝氏度的寒冷中,人們用火熱的心情迎接一位熟悉的“天外來客”。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一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

歷史將使命賦予嫦娥五號,嫦娥五號也不負眾望。接過中國人探月夢想的接力棒,嫦娥五號實現了地外天體採樣、起飛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收獲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陽系行星的寶貴科學樣品,也奏響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探月三步走的終章強音。嫦娥五號代表人類時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月球“挖土”的壯舉,點亮著航天人無數個不眠之夜,折射出中國創新的熠熠星輝,也激蕩起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情愫。

嫦娥五號的每一步都標注著攻堅克難的勇氣。嫦娥五號全身都充滿亮點,但這些亮點在成功之前都是難點和挑戰。如此復雜困難的太空探索計劃,即便目標是帶回2公斤月球樣品,但毫無疑問帶回樣品就已是成功。發射升空,抵達月球,採集月球物質,由月面點火起飛,再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20余天裡,嫦娥五號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每一個動作又讓人擊節喝彩。當科學家接過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裡面還盛放有渴求探秘的好奇心和敢於探索的雄心壯志,支撐著嫦娥五號突破一道道關卡。

嫦娥五號每一次爬坡過坎,都凝注著航天人的智慧結晶。發射場“90后”指揮員喊出清脆口令,長征五號大火箭拔地而起,背后是無數次的演練。在38萬公裡之遙“目睹”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地面支持團隊“觀棋不語”,實則早已為航天器研發出激光雷達、微波雷達等智能導航設備。而作為國內迄今最為復雜的航天器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更是傾盡了技術團隊的創新心血。創新是對創新者的最大褒獎。嫦娥五號實現探月工程“繞、落、回”中“回”的一環,意味著我國掌握了無人月球探測的最主要基本技術,為未來建造月球科研站、載人登月乃至登上火星的設想打下堅實的基石。這些航天技術能力的滿滿收獲,同時也是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鏗鏘足音。

科技自立自強的旋律最為動聽。嫦娥五號代表著中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是我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時代50年來又一段動人節拍。人們驚嘆,來自月球的小小石頭卻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程度。同樣,嫦娥五號在月球上展開重僅12克的五星紅旗,這一抹閃耀月面的“中國紅”,也映照出科技底氣。走過64年的中國航天用實踐証明,隻有通過獨立自主的探索攻關,才有可能書寫下北斗、嫦娥、神舟、天宮、天問這一個個響亮而提氣的名字。

探索浩瀚宇宙是共同夢想,和平利用太空是共同理念。從人類航天史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月球、火星乃至更遠的行星探測計劃,都是地球文明向外太空探索樂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中國探月科學家所說,探索月球和地外天體是人類共同的使命,由人類的探索天性和科技進步所驅動,也同時推動著科技發展,激勵人類為共同的夢想向著星辰大海揚帆遠行。秉持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我們會譜寫出更加壯美的樂章。

(責編:董曉偉、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