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度長假的N種方式

馬建紅

2020年10月10日08: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對於高校的師生來說,今年的國慶“長假”有點兒“短”,因為防控疫情常態化的原因,許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縮短了假期,有的學校放四天假,有的則隻休息兩天,其余時間都正常上課。當然與此相應,學校會提前一周放寒假,一年中假期時間總體並沒有縮短。

對於學生來說,放不放長假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學生們剛剛“被迫”度過了一個史上最漫長的假期。年初放寒假的時候,新冠病毒還沒有肆虐的跡象,學生們悠閑自得地各自回家﹔該開學了,才發現學校已成了一個遙遠的傳說。本以為在家湊合上幾次網課就可以回到熱鬧的校園,結果返校的日子卻變得遙遙無期,直到在網上結束了期末考試,才突然意識到寒假真要和暑假連在一起過了。

在與父母不期然地相處了九個月后,好不容易等到了學校深情召喚。對於剛剛返校一個月的學生來說,中秋國慶假期是否要和家人團聚一下,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了,校園裡春天的櫻花與夏日的驕陽已經錯過,那就欣賞一下深秋的楓葉與梧桐,人生處處皆風景,與其到各大景區去看人海,倒不如留在校園裡更自在。更何況對於那些准備法考、考研、公考的學生來說,八天的假期用來備考豈不更好。

對於高校教師來說,假期與非假期也沒什麼本質區別,熬到深夜還在與“青燈黃卷”作伴,也是生活的常態。至於每年的兩個假期,不也都是在准備申報課題材料、開學術會議、調研、著書中度過的嗎,所以在縮短了的國慶假期裡,無非就是繼續上幾節課而已。高校老師雖然研究領域各異,在生活方式上卻具有一定的同質性,所以今年國慶大致都是這樣度過的。

在與書為伴、居家度假的過程中,倒也不妨礙觀察其他人的度假方式。近年來,假期裡選擇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往年的境外旅行很火爆,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出境游市場幾乎萎縮至忽略不計的地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內循環”就帶火了國內旅游市場。

自駕游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這一方面得益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即便是在比較偏僻的鄉村,也大多有一條簡易的道路供車輛通行,而出行裝備的齊全也為隨時安營扎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網絡與導航系統的全覆蓋,也避免了人們迷路的擔憂。記得看明代的徐霞客在迷途中顛簸勞頓的描寫片段時,心中會不由得升起一種對其艱辛跋涉的同情,同時也會感嘆今日旅行的舒適與便捷。

當然,或許正因為人們很容易就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使一些熱門景區經常性地出現“游人如織”且隻能看到“人海”的尷尬場景,尤其在今年因為疫情人們被憋壞了的情況下,“報復性出游”導致交通堵塞與景區人滿為患。在每年這個時間段裡的新聞報道中,這些消息也是不斷重復上演,今年更是如此。

國慶長假期的另一個景觀,則是有情人扎堆兒完婚,一些規模較大的酒店由此進入了經營旺季。有時候我們會在一個酒店門前看到好幾場婚宴的喜篷,走錯婚宴或上錯份子錢的事也時有發生。在國慶長假期間,婚慶公司自然也會大賺一筆,而家有豪車時也可以臨時搭班子組成迎親車隊,掙些喜錢喜煙喜糖,倒也應了沾一沾喜氣的彩頭。

不過,婚慶中的一些“陋俗”也會堂而皇之地出現。比如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就有報道說在某地出現了一些人“組團”在路上攔婚車討紅包的情形,這些人在路口或酒店門口攔著婚車不讓走,甚至還有人趴在婚車上,新人即便心裡不情願,但為了圖吉利,最后也隻好包個紅包給他們,對這些“職業討紅包人”既不勝其擾,又無可奈何。有情人以結婚的方式度過了假期,卻又被這樣的“陋俗”膈應著。

在城市裡按鐘點上下班的人,當然盼著長假的到來,早早就開始安排各種出游計劃或娛樂節目。有些人回到老家,看看依然生活在農村的父母親人,回“老家”依然是中國人的一個節日情結。每年國慶長假期間,也正是農村秋收大忙季節,農民不可能置成熟了的庄稼於不顧而裝模作樣地去度假,那些依然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父老鄉親們會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情感,當人們在網上晒出各種“媽媽給裝的后備箱”時,我們才會明白,這種簡簡單單的愛與幸福,背后有怎樣的辛苦勞作,那些讓人心生歡喜的花生、紅薯、南瓜、柿子等果實,凝結著的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輪回中永恆的歲月,更是凝結著父輩們無盡的愛。

度過國慶長假的方式各不相同,人們的體會也是百味雜陳,只是在這防疫的特殊時期,歲月靜好,安靜祥和,才是所有人的共同祈願。

(責編:郝晨錄、朱一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