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國紀平:命運與共呼喚團結合作

國紀平
2020年09月24日05: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類正在同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斗爭。病毒肆虐全球,疫情不斷反復。我們目睹了各國政府的努力、醫務人員的付出、科學工作者的探索、普通民眾的堅守。各國人民守望相助,展現出人類在重大災難面前的勇氣、決心、關愛,照亮了至暗時刻。”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深刻闡釋這場疫情帶給人類的四大啟示:

  ——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裡。

  ——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

  ——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

  ——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關鍵時刻,中國聲音、中國主張,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共鳴。

  疫情全球大流行,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較量中,各國緊密相連,人類命運與共。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

  大疫當前,攜手應對挑戰、共建美好家園的現實需求和時代價值更加凸顯。團結合作,必將主導這場全球抗疫斗爭的核心敘事,成為每個個體和國家的共同記憶,書寫21世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篇章。

  (一)

  江城9月,校園書聲琅琅。近140萬名中小學生和幼兒按時開學,百萬名大學生陸續返校。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紛紛報道,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勝利的象征”。武漢,已成為今日中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一個縮影。

  上下同心者勝,眾志成城者贏。14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經濟發展穩定轉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中國的抗疫斗爭,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中國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讓國際社會對“中國之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中國戰疫,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挽救生命需要政治勇氣和高效行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開展全國聯防聯控,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346支國家醫療隊快速集結,4萬多名醫務人員星夜馳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這兩個千張床位的集中收治醫院短短十多天建成,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一系列超常規舉措的執行,離不開高效調動各方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離不開全國一盤棋的響應和效率、行動與自覺。

  一位新加坡作者親歷中國抗疫之后,在《聯合早報》撰文稱贊“一切都運作得井井有條”。《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分析中國經驗時,感觸最深的是“政治方面的能力”。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指出:“中國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中國戰疫,充分彰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應隔盡隔,盡最大努力遏制疫情擴散,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生命……有學者指出,中國對人民生命權、健康權的極端重視,再次強化了世界對人權核心價值的理解。

  “國家能力是關鍵。”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分析各國抗疫成效時指出,這依賴於“人民對其國家、領導人才智的信任”。危急時刻,中國為什麼能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整個社會迅速擰成一股繩?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著眼於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對領袖的信賴,對制度的自信,對國家的熱愛,讓中國人民在危難面前休戚與共,心手相牽,迸發出氣吞山河的偉力。親赴中國考察疫情防控的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中國抗疫為世界提供的經驗中,關鍵一點是“民眾的士氣”。德國《每日鏡報》的文章指出,“中國人對中央政府的危機管理充滿信心,所以中國政府恢復常態的措施也越來越快地產生效果。”

  歷史長河,或靜水深流,或波濤洶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個激流漩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將歷史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希望”“團結”等字樣,在海拔4478米高空閃現,燈光投射出的中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國旗映照在瑞士馬特洪峰上。如“點亮山峰”投影活動一樣,全球多個地標建筑亮起希望之光,傳遞著人們對攜手抗疫的期盼和信心。

  攜手抗疫,離不開多邊主義的應對。“要戰勝疫情就必須強化基於協調一致和多邊主義的‘全球應對’行動。”第七十四屆聯合國大會首次通過專門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決議。世衛組織與全球合作伙伴啟動“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國際合作倡議,推動新冠肺炎相關疫苗、診斷工具和治療工具的研發、生產和公平分配。國際公共衛生界發出團結合作、共同行動的強烈呼聲。

  攜手抗疫,不讓任何人掉隊。疫情來襲,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尤為嚴峻的挑戰。聯合國劃撥7500萬美元應急資金,二十國集團延期了全球最貧困國家償還債務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最貧窮和最脆弱的成員國提供贈款,世界銀行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衛生系統,亞投行設立的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規模已達130億美元……特殊時期,人道主義精神傳遞著濃濃暖意,匯聚起強大感召力。

  攜手抗疫,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推動開展抗疫合作,堅決維護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展現了博大的胸懷、宏闊的視野、盡責的擔當。密集展開元首外交,習近平主席同50余位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通話60多次,與多個大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舉行高級別視頻會,介紹抗疫情況,分享抗疫經驗,推動全球聯防聯控。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到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再到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五屆理事會年會到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以及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展現中國與各國團結抗疫、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為加強國際抗疫合作、宏觀政策協調發揮了重要引領性作用。

  一場場跨國視頻交流,毫無保留分享抗疫經驗﹔一支支醫療專家團隊,奔赴國際抗疫一線﹔一批批醫療防護物資,運往世界各地﹔一條條生產線擴能轉產,供應全球告急的醫療物資和設備……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盡己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中國行動贏得廣泛贊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的支持對多邊主義至關重要,期待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領導力。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7年前,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展現了中國領導人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傳染病疫情等全球危機讓人類意識到協作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全球化”概念首倡者、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深有感觸。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共同命運,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疫情也引發國際戰略學界對后疫情時代國際秩序的思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指出,疫情正在改變世界,各國必須面對歷史性挑戰:一邊管控危機,一邊建設未來。是走向合作,還是挑起對抗?是促進團結,還是走向孤立?是守護多邊主義,還是走向單邊主義?世界的未來,取決於人們今天的抉擇。

  (三)

  疫情不僅是對各國執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考驗。“我們能夠攜手並肩對付一個共同且危險的敵人嗎?還是任由恐懼、懷疑和非理性左右,四分五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的發問切中時弊,發人深省。

  大疫面前,中國不僅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中國充分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生動詮釋了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中國提出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巧取豪奪,而是依靠中華文明深沉而久遠的內在價值,依靠中華文化強大而不息的感召力、吸引力。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上,流淌在與時俱進的血脈傳承中。面對疫情,中國對來自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援助銘記於心,投桃報李﹔對各種傲慢與偏見泰然自若,不受其擾,豐厚的中華文明滋養了處變不驚的大國氣度。

  山河變遷,歲月更新。作為一種海納百川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兼愛非攻、親仁善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華民族以“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平等地同各國人民開展交流。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更是從未透過狹隘的零和博弈和霸權爭奪來對待世界事務。從毛澤東主席提出“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到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對人類共同命運和福祉的整體關切一以貫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當討論人類未來這一宏大命題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從文明的特性來看待中國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他認為,中華文明是一種以“和平主義”和“天下大同”為價值取向的文明,距離狹隘的民族主義最遠,因而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恩格斯有句名言,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戰前所未有,各國必須找到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蘊含著中國人天下情懷的當代表達,有助於尋求各個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世界發展進步指明方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世界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不僅在於創造了多少物質,還在於提出了什麼理念。”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高度贊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意義。

  大疫面前,人類沒有可以移居的星球,國家難成獨善其身的孤島。事實已經充分証明,自私自利、嫁禍他人、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不僅會對本國和本國人民造成傷害,而且會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傷害。惟有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各國才能驅散陰霾,共沐陽光。

  (四)

  經濟跌入負增長、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疫情帶給全球經濟的沖擊,除了短期困難,還有更深遠的憂慮:“新冠肺炎疫情會成為壓垮經濟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嗎?”人們擔心,后疫情時代,逆全球化思潮將愈演愈烈,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會佔領更多“市場”。值此關鍵時刻,中國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舉措,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的抉擇與行動,影響著世界未來。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為世界經濟注入穩定性力量。一組數據備受各方關注: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3.2%,比一季度增速提升了10個百分點﹔8月,多個指標增速年內首次轉正﹔1至8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8億美元,同比增長31.5%……在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寒潮裡,中歐班列逆勢增開,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不僅穩定著中歐之間的經貿往來,也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恢復穩定。

  中國行動,給世界經濟注入強大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令人鼓舞。正確的政策舉措能有效對沖和減緩疫情帶來的沖擊,發揮重要作用。”英國《金融時報》社論將中國經濟復蘇視為危機中的“希望之光”。法國歷史學家貝爾納·布裡澤深表贊同:“世界都在期待中國經濟恢復活力,不僅因為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更重要的是,中國讓其他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看到了疫情終將被戰勝、經濟和生活恢復正常的希望。”

  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自身開放發展引領世界經濟行穩致遠。疫情給世界經濟走勢帶來層層迷霧,各方尤需思想的力量撥雲見日。“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裡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 從2017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到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習近平主席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刻闡述和明確宣示,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大疫當前,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有人炒作“脫鉤”,臆想“躲進小樓成一統”,既是戰術上的誤判,更是戰略上的短視。他們顯然沒有認清大局,看准大勢,沒有看到決定世界經濟未來的根本性力量。疫情雖然改變了經濟全球化形態,但沒有改變全球化發展大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世界范圍內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人類經濟活動的連通性隻會進一步加強,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人為割裂全球協作的經濟鏈條,不符合任何國家的利益。

  危機帶來停滯、衰退或蕭條風險,也催生變革、成長和進步契機。近年來,針對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復蘇艱難等深層次問題,中國發出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時代強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照亮沿線各國發展夢想﹔創造性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全球企業搭建共享平台﹔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提質升級,助推全球服務業開放合作﹔一批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誕生,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越是困難,越見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面對變局,中國正以果敢和勇毅、智慧與堅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增添動力。

  (五)

  大國關系對國際抗疫合作有重要影響。在全球抗疫的非常時刻,美國一些政客接連刮起“新冷戰”陰風,採取把中美關系推向對抗方向的危險做法,不僅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在美國國內也招致大量批評。

  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確診人數接近700萬例,累計死亡超20萬例。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刊發評論指出:“美國領導人玩責備游戲,隻會讓更多人的生命陷入危險……對美國及其盟友來說,把重點放在拯救生命上,並與中國合作尋找有效的疫苗,將管用得多。”美國《大西洋》月刊刊文稱:“在美國最需要中國的時候,白宮卻成了反華偏執的間歇噴泉。”“疫情給出的教訓不是美國應終止與中國合作,而是必須重建雙方在公共衛生方面的合作。”

  回望既往,中美兩國從來不乏危機時刻成功合作的先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9·11”事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4年抗擊埃博拉疫情等,都見証了兩國積極引領國際合作的努力。今天,疫情危及全球安全、沖擊各國發展,即使是“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也強調美國要正視中國的成功經驗,在關鍵領域探討與中國的合作,因為“如果不讓中國參與進來,成為我們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我們就無法在這場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爭中取得成功”。

  盡管美國一些政客頻頻給中美正常交往制造障礙,但兩國的抗疫合作從未中斷。美國很多社團、企業和民眾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中國政府、地方和各界人士也積極向美方捐贈大量急需的醫療物資,為美方在華採購提供支持和便利。兩國科學家多領域開展合作。有“病毒獵手”之稱的美國傳染病學專家伊恩·利普金到中國實地考察,鐘南山院士也與美方團隊多次視頻連線。中美制藥公司、科研機構等聯合進行疫苗與治療方案研究。

  “為何我們浪費了應對疫情的最佳時機?”這是西方社會眾多反思中的一個焦點。《紐約時報》在一篇評論中剖析認為,有些西方人已經成為“中國是永遠的‘異己’這個觀念的犧牲品”,認為“中國的經驗不可能與我們有關”。不得不說,傲慢與偏見,盲目和自私,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病毒的蔓延。

  面對疫情突襲和大量未知,任何一個國家都談不上准備充足、應對自如,隻有不斷摸索嘗試,才能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有效應對方式。敏銳辨別他國經驗以何種方式“與我們有關”,並進行取舍,其現實意義更加重要。

  大國就應該有大的樣子。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實際行動促進國際抗疫合作,這是包括美國民間在內的國際社會對美國政府的敦促和期許,也理應是一個大國對人民、對世界、對歷史負責任的選擇。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希望:“在這危急時刻,美國內部能像過去那樣展開自我反省,在應對全球疫情的難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這是唯一的出路。”

  人們不禁會想:如果世界各國都能像中國這樣,做到本土確診病例零新增,並且保持兩周時間,那麼新冠病毒就將被徹底“餓死”,這場疫情就會徹底結束,那該多麼好!

  ***

  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人類贏得未來的路標。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戰勝各種挑戰和困難的歷史。我們堅信,經歷疫情的嚴峻考驗和風雨洗禮,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的願望將更加普遍而強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團結合作的旗幟下,將匯聚起越來越多的人堅定攜手,勇毅前行。

  “疫情終將被人類戰勝,勝利必將屬於世界人民!”習近平主席在聯大的講話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傳遞信心和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4日 03 版)

(責編:楊光宇、朱一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