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金台隨筆:下一站,火星!

馮  華
2020年07月27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中國在深空探索領域已確定了下一個方向

  

  近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拉開向更遙遠深空探測的序幕。“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目的地,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近鄰”——最近距離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4億公裡的火星。

  幾乎是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從1960年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這讓火星成為人類探測時間最長、次數最多、參與國家也最多的一顆行星。這顆在夜空中像一簇火光,又忽明忽暗、行蹤難測的行星,為何會受到人們如此的鐘愛?

  這與火星的自然條件有關。同屬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類地行星,火星的地形地貌、溫度、體積、一年四季等與地球最為相近,可以用地球的“姊妹星”來形容。最為關鍵的是,根據現有航天器的探測結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擁有海岸線遺跡、河道痕跡、湖泊沖積扇等流水地貌痕跡。這些都表明,火星可能在幾十億年之前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液態水。因此,當前各國火星探測的重點之一就是尋找水的痕跡,或者探測甲烷的存在,進一步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

  這些也是行星探測的重要命題。隻不過,與其他動輒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抵達的星球相比,飛行6—7個月就能到達的火星,無疑是各國開展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對中國航天來說,“天問一號”任務既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我國行星探索的起點。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中國在深空探索領域已確定了下一個方向。

  飛向更遠的深空並不輕鬆。此次承擔“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是有“胖五”之稱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為了將探測器順利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胖五”飛出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當航天器達到這一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奔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僅有大推力火箭還不夠,與火箭分離的探測器還要按照預先設計的復雜軌道,精准飛行4億多公裡,在靠近火星時適度剎車精確減速,以便順利被火星捕獲,進入火星環繞軌道。之后,還要經歷各種關鍵環節的考驗,才能著陸火星表面。

  我國的“天問一號”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每一次航天壯舉的背后,都是難以計數的航天人的托舉。60多年航天事業發展的積累,探月工程連戰連捷的經驗,大推力運載火箭、超1億公裡測控、探測器研制等技術的突破,都為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為“探火”任務忙碌的隊伍中,有很多“80后”“90后”。談起火星,每個人眼中都閃爍著光芒。在火星使命牽引下的新一輪創新,對實現航天技術領域新跨越、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意義重大。

  隨著“天問一號”開啟的“問天”之旅,我國的行星探測計劃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探火”之后,“天問”系列探測任務還將繼續。不遠的未來,我國將開展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會繼續推動小行星探測和木星、土星等更遠星球的探測工程,太陽探測也在計劃之中。火箭專家、宇宙航行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被廣泛引用: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可以預計,浩渺深空,將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7日 05 版)

(責編:牛鏞、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